□孙博 闫建华 本报记者 孙中杰
从濒临消失的地方鸽种到批量出栏的优质肉鸽,从传统养殖场到智能园区,从单打独斗到千万农户增收——近年来,河南天成鸽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成鸽业”)在中原大地上谱写了一曲“科技兴鸽、产业富民”的动人乐章。作为国内鸽业领军企业,该公司以种质创新突破“卡脖子”难题,以标准化建设筑牢产业根基,以联农带农模式激活乡村振兴动能,让小小鸽子成为撬动农业现代化的大支点,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发展答卷。
种质攻破“卡脖子”
10年育出鸽业“中国芯”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鸽子产业也不例外。”天成鸽业董事长杨明军近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过去我国肉鸽养殖多依赖国外品种,地方特色品种又面临种群退化风险。近两年来,天成鸽业在选育、杂交等方面连续取得突破,终结了这一局面。
2023年,历经10余年挖掘整理的河南地方品种“豫中鹁鸽”通过国家鉴定,这一曾濒临消失的本土鸽种经系统选育后重现活力,以适应性强、抗病性突出、肉质鲜美等特质成为地方品种保护的成功范例。2025年,天成鸽业培育的“天成一号肉鸽”配套系通过国家审定,成为河南省首个肉鸽新品种(配套系),其生长速度快、产蛋率高,将商品乳鸽出栏周期缩短3至5天,养殖效益提升近20%。
为加速育种进程,公司研发的“鸽芯一号”芯片投入应用,通过基因标记技术精准筛选优良个体,将传统育种周期缩短近一半。目前,天成鸽业已建成国内首个省级肉鸽良种繁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存栏27个肉鸽良种品系和40万对核心种群,形成从源种到父母代的完整育种体系,年繁育推广高产鸽种50万对,成为全国鸽业种业的“黄埔军校”。
产业升级提质效
从“养鸽场”到“智慧标杆”
走进天成鸽业武功养殖区,自动化喂料系统精准投放饲料,环境控制系统实时调节温湿度,粪污处理设备将鸽粪转化为有机肥——这是公司智能化养殖的生动缩影。近两年来,天成鸽业加速硬件升级,建成3大养殖基地并计划新增1个园区,舞钢市武功乡养殖基地专注原种培育,周口市商水县养殖基地侧重扩繁推广,形成“育种—扩繁—生产”全链条布局。
“现在国内外订单排到了明年,必须扩大供种能力。”杨明军坦言,随着自主品种口碑打响,种鸽、商品乳鸽和鸽蛋均供不应求。目前公司年出栏商品乳鸽600万只、产销鸽蛋500万枚,产品直供盒马、京东、胖东来等知名商超,还收到了美国、加拿大、中东等国家和地区客户的采购意向。
在绿色发展与标准化建设上,公司构建“绿色食品原料—畜禽养殖—鸽粪处理—绿色还田”循环模式,“舞钢鹁鸽”“舞钢鸽子蛋”获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绿色食品认证,并在第22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上摘得金奖。作为全国畜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单位,公司主导或参与制定8项全链条标准,建立97项标准体系,通过“六统一”模式向农户传递标准化理念,建成国家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国家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成为行业规范化发展的“指南针”。
联农带农兴乡村
小鸽子撑起“富民伞”
“养一对鸽子一年的纯利润在80元到120元,我家有500对鸽子,年收入能有5万余元。”舞钢市武功乡一位养殖户的话道出了鸽业富民的实效。近两年来,天成鸽业通过“示范区﹢基地﹢农户﹢市场”模式,辐射带动舞钢市10个乡镇、147个行政村、18811户农户参与养殖,其中2597户贫困户累计增收超2000万元。
公司每年开展技术培训150余期,培训农户1.8万人次,发放养殖手册3万余册,让农户“拿好品种、学硬技术”。同时,通过统一订单销售,农户足不出户即可售鸽,形成“企业保销路、农户稳增收”的良性循环。如今,舞钢市存栏种鸽达60万对,年出栏乳鸽1000万只,鸽业年产值突破2.89亿元,小小鸽子成为名副其实的“致富鸽”。
“目前,天成鸽业正加速科技产业园建设,打造全国最大肉鸽育繁一体化基地,建设饲粮加工、冷链物流等配套设施,开发富硒鸽肉、药膳鸽蛋等高端产品,深化与中国农科院等科研单位合作。”站在新起点,杨明军表示,公司将以“创建世界一流肉鸽良种繁育基地”为目标,持续延链补链强链,让“舞钢鸽”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飞得更高、更远,成为世界鸽业的领跑者,为河南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贡献“鸽业力量”。
下一篇:推动274个村印刷出版村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