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时节,丹江口水库碧波荡漾,阳光洒落水面泛起万点金辉。位于丹江口市的北京一轻食品(丹江口)产业园内一派繁忙景象,一瓶瓶用本地优质柑橘作为原料生产的北冰洋汽水“排队”走下生产线。
从技术共享到产业协同,从生态保护联动到文化深度融合,一条跨越京堰的千里协作纽带日益巩固,共同书写对口协作的时代答卷。
技术共研,守护碧水的智慧接力
走进位于茅箭区的泗河污水处理厂,只见人工快渗池中碗口粗细的水管一字排开,一根根水柱自细孔中喷薄而出,划出道道银线。经河砂层层过滤,汩汩清流汇入泗河,出水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
这是我市运用先进治污技术保水护水的一个缩影。全球30余种主流污水处理工艺中,我市因地制宜运用了27种,全市94座污水处理厂通过北京企业“打捆托管”模式完成升级。
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协作的深度不断拓展。京堰两地联合申报的26.3亿元中央生态环境资金,筑起了空天地一体化的水质监测网:卫星遥感扫描库区全貌,无人机巡护岸线生态,水下传感器捕捉微生物变化。丹江口水库水质安全保障指挥中心内,八大监管系统昼夜不息。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十堰那畔行,饮水思源情;风一更,水一更,南水北调梦已成,携手再出征。”北京市节约用水办公室主任张欣欣改编的《长相思》,道出了两地水利人共护碧水的深情。
2023年“节水爱水护水库区行”活动中,北京专家带回的不仅是十堰小流域治理经验,更促成南水北调沿线节水技术联盟的成立,让“调水与节水并重”的理念落地生根。
产业共振,生态价值的双向奔赴
每年金秋时节,丹江口市的柑橘园内,果农们将一筐筐金灿灿的武当蜜橘精心装箱。这些甘甜的果实,一部分直达北京各大商超,另一部分则被送入了北京一轻(丹江口)食品产业园的生产线。
流水线每秒加工10瓶的节奏生产,柑橘原料经 HPP超高压杀菌工艺化身为高品质果汁。这些贴着醒目的“水源地直供”标签的产品,源源不断地摆上北京各大商超货架。这项总投资10亿元的项目,每年可消纳10万吨柑橘,带动当地橘农人均年增收近千元。这条由产业协作牵引的“甜蜜链条”,生动串联起水源区生态保护与受水区产业反哺的共进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