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高(江苏南京)
据日前《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报道,最近,全国5567家新华书店正掀起一场“千店千面”的主题化改造浪潮。从红底白字的统一招牌到深挖地域文化的特色空间,从图书超市到复合文化场所,这场变革看似是实体书店的绝地求生,实则是文化供给端一场迟到的“自我焕新”。
2024年全国实体书店出版物销售额1056.2亿元,仅占全国出版物销售额的20.1%。与其归咎于网络冲击,不如说是传统经营模式与当代文化需求脱节的必然。当读者渴望的不再是图书仓库,而是文化体验场域,新华书店若墨守成规,终将成为时代标本。
成功案例揭示转型真谛:延安红色书店深耕革命文化,阿勒泰雪都书城聚焦生态文旅,橘子洲店打造湖湘文化专台——这些书店之所以焕发生机,在于将地域文化基因融入血脉。北京为宝书局凭借中轴线主题实现23.5%的增长证明,适应大众的文化需求才是最好的“流量密码”。
这场变革更是体制机制的深层革命。过去依赖系统配书、统一采购的模式,本质是文化供给的“配给制”;如今放手让门店自主选品、对接在地资源,实则是将文化选择权交还市场。上海新华大幅下调新书主配比例,赋予门店选品自主权;湖北外文书店开辟动漫专区,吸引年轻客群激增300%。打破“总部配给制”的窠臼,才能让文化触角重新敏感起来。
但转型绝非简单贴标签。跟风打造网红书店,徒有其表的主题改造,终将沦为文化快消品。有权威出版人道出关键:主题书店需要规模化的主题图书和动态的活动设计。杭州解放路书店举办300余场活动,接待600万人次,证明书店活力源于持续的内容创造,而非精致的书架陈列。
更深层次看,改造工程面临三大考验:一是避免“硬件升级,软件照旧”的陷阱,雕花木柜里堆砌教辅书的表面文章终将被识破;二是警惕盲目跟风导致的同质化,千店千面反而变成“千店一面”;三是平衡文化追求与商业生存,既要拒绝唯利是图,也要防止曲高和寡。
新华书店真正的优势在于数十年积累的文化公信力。用这份信任孵化原创IP,如熊猫书店转型文创买手店实现销售额增长20倍;用平台思维链接文旅生态,如屈原书城以楚辞篇章命名展区——这才是从“文化经销商”迈向“文化运营商”的质变。
本质上,这场变革是文化供给方式的重新定位。当算法吞噬阅读偏好,实体书店的价值恰在于提供“意外邂逅”和“深度共鸣”。新华书店应当让每本书都找到它的读者,让每个读者发现未知的自我。
转型之路需破立并举,破除僵化体制、单一模式和守旧思维,建立文化自觉、市场嗅觉和运营匠心。当每家新华书店都成为点亮地域文化的明灯,它们汇聚的将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