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湖州日报)
转自:湖州日报
记者 邢诗瑶
8月19日下午3时,气温已攀升至37℃,吴兴区湖东路排水管道更新工作进入收尾冲刺阶段。
现场,记者看到队伍里最年轻的吴明月正俯在坑边复测尺寸。卷尺“哗”地一拉,“深2米、宽1.35米。坑的尺寸没问题!”汗水顺着他的下巴往下滴,打湿了他荧光绿的工装。旁边,65岁的丁新荣打着手势指挥吊车,1节直径1米、长6米的管道被缓缓下放。
管道落底后,吴明月跳下坑,泥水立马没过鞋面。他把管口周围的泥和碎石一点点抠出来,用抹布擦干净,再把封缝材料抹在接口处并来回压实。坑里闷热得像蒸笼,汗从他额头直往下淌,他只能用手背一抹又接着干。接着开始回填,“倒入混凝土把坑填平压实,临时找平;最后统一铺一层沥青就完工了。”吴明月提着震动棒不断搅动,把混凝土中的气泡震出,汗珠顺着他的手臂一路落到工具柄上。
“这段全长365米,按现在的节奏,一天推进约12米;顺利时可达24米。遇到地下既有管线,挖机伸不开,就改人工下挖,并同步做检修井。”吴明月说,“预计下周竣工。”
高温是绕不开的“对手”。长袖、安全帽一样不落,藿香正气水与凉白开放在阴影下的工具箱里。间歇时,几个人拧干湿透的袖口,往头盔缝里塞毛巾降温,就近清洗鞋上泥污。“干这行又累又脏,还常被误解‘影响交通’,年轻人大多不太愿意干。”丁新荣抬了抬安全帽,胳膊上晒痕清晰。他干这活40多年了,仍坚守在一线,“只要管道通了、内涝点少了,出再多汗也值。”他说。
这条“看不见、摸不着”的365米,是城市“水脉”的关键一段。更新完成后,可进一步提升该路段雨污排放能力,为后续养护留出更顺畅的检修通道。
上一篇:“AI+动画”绘出行业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