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嘉兴日报)
转自:嘉兴日报
■记者 杨 茜 实习生 周清窈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干饭不香,怎么解?咸菜出马,肯定是其中一种“灵魂解法”。
对于咸菜的特殊风味,江南人始终有执着的偏爱。几棵芥菜,几把粗盐,一个陶坛,经过一番捣鼓、封存,再打开就是人间烟火中的至尊美味。
全国各地都有自己的咸菜地图。在海宁市周王庙镇荆山村一隅,就藏着一种好评度颇高的咸菜——“王国芳”牌瘤芥菜。传到90后小伙俞骁手上,已经是第四代。“我们的原材料是瘤芥菜,一年就制作两批,销往全国各地,今年销量预计突破10万斤。”俞骁说。
一款美味的四代传承
咸菜是腌制菜,自成宇宙。地域特色标记着独特的人文,因为选用的原材料不一样,腌制的时间、方式、地点不一样,加上气候条件,味道生成天差地别。但各落各胃,总有着一方乡愁的痕迹。
瘤芥菜因叶柄内侧生有一拇指大小的瘤状突起,故名瘤芥菜,是大叶芥菜的一个变种。在俞骁的记忆中,那是太奶奶辈就开始种植的菜,“那时候生活艰苦,老一辈为了长期保存食物,就把瘤芥菜放到缸坛里用盐巴腌制起来,可以存放很久。等到想吃的时候,就拿出来炒一炒。”
俞骁的奶奶如今已经90岁,回忆起当时腌制瘤芥菜、上街卖瘤芥菜的场景,她依然清晰如昨。采摘、晾晒、翻缸、倒缸等都是不可或缺的工序,等到数月后制成上市,一根扁担、两个陶坛,她挑着走上一个小时的路程,去附近长安镇的集市上叫卖。
手艺传到俞骁父母这辈,他们做得更精细了。“制作一口传统地道的瘤芥菜,任何一道工序都马虎不得。”俞骁母亲王国芳介绍说,首先,要挑选茎部饱满、无病虫害的优质瘤芥菜。自然晾晒到半干后,才可以放到大缸中。按祖传比例,他们会一层瘤芥菜一层盐进行腌制。其中,翻缸工艺是保证腌制品质的关键。
新鲜瘤芥菜入大缸24小时内,必须进行第一次翻缸,一周后还要翻倒一次,以确保咸度均匀。等到缸中的瘤芥菜变成黄绿色并产生怡人的乳酸味时,就能转入小坛分存。这个时候,需要请有经验的师傅专门来踩紧压实,并用特别调制过的泥土密封坛口,倒放在阴凉通风处等待自然发酵。
一系列看似简单的工序,其实有很多讲究。新鲜瘤芥菜晒得不到位、压得不够实、翻缸翻得不好、发酵的温度控制不对,都会影响口感。同时,瘤芥菜对腌制所用坛子的要求也极高,俞骁透露,“唯有老坛方能做出独有风味,我们这边不少老坛甚至有80个年头。而一坛瘤芥菜腌得好不好,开坛时,老师傅一看颜色、二闻味道便知道。”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实践中,俞家几代人一直在接力把咸菜做得更好。随着现代人对饮食健康的关注,俞骁还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对产品进行了改良,做到每批产品都送检,确保亚硝酸盐含量等指标符合国家标准。
从家传手艺到品牌运作
俞骁大学时学的是市场营销专业,毕业后在企业上班。彼时,俞骁父亲作为当地乡厨,常会把俞骁母亲在家制作的瘤芥菜推荐出去。由于口感好、质量过硬,他家的瘤芥菜卖得很火。每次回家,看母亲忙碌不停,俞骁有点心疼。
“家里的瘤芥菜在当地小有名气,可父母年纪大了,我为什么不接力去把这份祖传的美味做起来呢?”俞骁萌发了回家帮忙的念头。很快,他就返乡向父母潜心学习起来。瘤芥菜的腌制学习,不是短期就能上手的。年初的制作,最短也要3个月后才能检验成品效果。俞骁跟着父母一点点学,从最基础的选材开始,一道道工序跟进,在得与失中不断复盘、总结。
熟悉制作流程后,俞骁又开始用年轻人的思维去升级焕新。“父母辈的做法,全部是手工制作,买卖也主要限于海宁地区。而我想走得更远。”在保持纯手工制作的基础上,2015年,他首次使用真空包装技术延长产品保质期,并以母亲“王国芳”的名字命名品牌。3年前,他开始扩大生产场地、培训工人,并在电商平台上把这款地方特色美食推向全国市场。
每年上半年,是俞骁一家特别忙碌的时候。去农户处订购新鲜瘤芥菜,1至2月腌制第一批瘤芥菜,3至4月腌制第二批,随后,就做起订购排单等后续工作。之后的半年,是属于揭盖迎惊喜的时刻。每次开坛,当那种熟悉的咸香翩然而至,俞骁心里总会升起一种满足感。
腌制后的瘤芥菜属于“百搭款”,可以做开胃汤,可以做面浇头,可以做各种饼的馅料,也可以制作成各种家常菜。随着一坛坛咸香四溢的“王国芳”牌瘤芥菜走向全国,越来越多的荆山村农户及周边农户加入了瘤芥菜的种植行列。“我们会与村民达成收购协议,为确保原料品质,我们还会提供统一的种植标准和技术指导。”最近,俞骁还尝试了直播带货,这对于他来说,又是一个需要研究的新课题。
下一篇:村民自治乐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