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乳腺癌患者面临的困难与压力不可忽视。当手术伤口逐渐愈合,心理创伤往往才开始。乳腺癌手术后,患者会出现显著焦虑、抑郁或创伤后应激反应,这些心理问题若不妥善应对,不仅会降低生活质量,还会影响免疫功能和康复进程。科学有效的心理康复,是拥抱新生活的必经之路。
一、乳腺癌患者术后心理障碍
1.生命威胁与存在性焦虑
癌症是对生命安全的巨大冲击。手术后,“癌细胞是否清除干净了”“会不会复发转移”这类担忧对患者而言如影随形,形成持续的背景性焦虑。
2.身体意象的崩塌与女性认同危机
乳腺癌手术、化疗和放疗等治疗方式,常常导致患者乳房缺失、脱发、体重变化等。这些变化不仅会影响患者的自尊心,令患者产生强烈的羞耻感、自卑感,甚至感到“作为女人的价值丧失”。
3.治疗过程的身心疲惫
漫长化疗和放疗带来的剧烈副反应(脱发、呕吐、疼痛、极度疲劳)虽已结束,但因此造成的生理耗竭感和心理阴影仍存在。生活节奏被彻底打乱,对未来的规划充满不确定性,使女性倍感脆弱无助。
二、乳腺癌患者心理康复策略
1.找到生活的目标
乐观积极的态度有助于减轻焦虑和抑郁,提高生活质量。患者可以制定一些小目标,帮助自己找到新的方向和动力。如逐渐增加日常活动时间和强度,参与一些有意义的社交活动等。同时,制定一份个人计划,明确自己的长期目标和行动步骤。
2.阅读书籍,对乳腺癌知根知底减少焦虑
患者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参加康复培训和课程,了解相关医学科研进展。通过学习,患者不仅能更好地应对疾病,还可以找到新的工作和生活的可能性。
3.拥抱“新我”,身体形象的重新定义
患者应直面改变,在专业人员或信任亲友陪伴下,逐步尝试观察、触碰伤口,理解其作为“生命勋章”的意义;穿合身的内衣、美观的疤痕遮盖衣,提升自信和舒适度;学习利用配饰、服装搭配等转移视觉焦点。康复期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低强度规律运动(游泳、快走、瑜伽、太极)。运动不仅能够改善淋巴循环、减少水肿、增强体力,还能释放内啡肽提升情绪,让患者重新感受到身体的力量与可控性。另一项研究表明,身体形象重建和适应性训练等康复措施可以提高患者的自尊心和生活满意度。
4.融入社会,编织生活关系网
与乳腺癌康复者和支持群体保持联系非常重要。加入乳腺癌康复者组织,与其他康复者分享经验和故事,了解他们的康复过程和成功经验,可以获得希望和鼓励。与乳腺癌支持群体保持联系,参加康复活动和分享会,可以获得支持和理解;主动融入社会,主动与雇主和同事沟通,合理调整岗位。
5.转移生活注意力
投身于兴趣爱好(绘画、手工、园艺、摄影、音乐、学习新语言或技能),可有效打断对疾病的反复思虑。参加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分享自身经历帮助新病友,能显著提升自我效能感,感受生命的意义。
三、恐惧心理应对之道
1.专注于可控因素
将精力投入切实可行的健康促进行为,如遵医嘱定期复查、保持健康饮食(均衡营养,适量蔬果)、坚持运动、保证睡眠、戒烟限酒。掌控感是安全感的基石。
2.医疗团队的持续协作
乳腺外科医生、肿瘤科医生、康复科医生、护士、物理治疗师需关注患者心理状态,及时识别问题并转介心理或精神科资源。政府社会工作者介入,为经济困难、家庭支持薄弱的患者链接社会福利、社区资源、心理援助项目。
3.家庭成员以及亲友支持
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对乳腺癌患者的心理健康也有重要影响。很多患者会感到被社会排斥和歧视,导致心理上更加脆弱和孤立,而缺乏家庭成员以及亲友支持使患者容易情绪低落,导致心理疾病。所以在帮助乳腺癌患者应对心理困难和压力方面,家人和亲友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乳腺癌患者术后心理康复绝非一蹴而就,但每一次勇敢地正视情绪,每一次尝试与他人沟通,每一次投入兴趣热爱,都是在为心灵的伤口织补韧性的丝线。科学的康复方法、家人和亲友温暖的陪伴以及对自我的接纳,终将引导患者穿越这场生活风暴,在伤痕上激发从容力量。
(作者系钦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甲状腺外科主治医师)
下一篇:微评|医保按病种付费是惠民好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