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辽宁日报)
转自:辽宁日报
辽宁省农科院果树所研究员刘秀春(左)与垚鑫合作社高级农技师周国胜探讨大红袍李子摘袋最佳时期。 何忠民 摄本报记者 徐鑫 王姝佩
引子
正值李子上市时节,在营口大石桥市周家镇的果园里,一颗颗饱满红润的大红袍李子挂满枝头。
在周家村委会,从事大红袍李子种植20多年的“土专家”周国胜正拿着量果器测量手中的李子直径:“看这果的大小,少说也得有三两重。”
据村党支部书记徐凯介绍,这些李子可是高端市场的“宠儿”,拥有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等7项国家级、省级荣誉,还入选了全国乡村特色产品目录。如今已入驻盒马、百果园等高端商超,直供京、沪、宁精英客户圈……
顾客之所以如此认可,主要缘于这李子的甜度。周国胜说:“大红袍李子甜度远超普通水果,一般水果含糖量能达到10%就挺甜了,15%非常甜,大红袍李子甜度则稳定在17%至21%。”
那么,大红袍李子咋会这么甜?
李子走出“深闺”
大红袍李子的出身不简单。
在周家村驻村第一书记何忠民的口中,是周家镇独特的地貌、气候、土质等,成就了大红袍李子这一品牌。周家镇地势东高西低,北、东、南三面环山,季风性气候和独特的地貌、充沛的日照、矿物质丰富的土壤,孕育出口感独特的李子。1993年,大红袍李子由周家镇大沟村村民崔显铎首先选育,丰收之际,熟透的果子好像给果树穿上一件大红外衣,故此得名,后经嫁接得以大面积推广。因全国的大红袍李子树皆源于此树,所以此树被当地群众尊称为“李王祖树”。大红袍李子果型硕大、皮薄核小,个头足足有成年人一个拳头那么大,可谓是李子中的“巨无霸”。
个儿大、皮薄、果香浓郁、甜而不腻,好看又好吃的大红袍李子一面世,就受到消费者热捧。在巨大的市场需求面前,大红袍李子开始大面积推广,历经30多年的发展,仅在周家镇,栽培面积就达到1.5万亩,种植60万株,年产量350万公斤,年产值超过5000万元。
然而,周家镇虽有多年李子栽培传统,但分散经营导致果品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也逐渐显现。为追逐利益扩大化,部分果农开始利用各种办法增加产量,导致产量直线上升,果品质量大幅下降,有些李子看着又大又红,却食之无味。加之一家一户的发展,遭遇果贩压价,果农的产出不抵成本。
垚鑫合作社高级农技师周国胜告诉记者:“通常收获季李子只能卖到3元一斤,但赶上自然条件好,李子丰收,果农都急于售卖,果贩反而会把价格压到2.5元一斤。你不卖,李子就会烂在地里,没办法。”
徐凯说,近几年,周边村镇已经出现果农砍树种玉米的现象。
为改变这一现状,营口大石桥市开始整合多方资源,构建起从田间到市场的全链条品控体系。“大石桥大红袍李子”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项目,自2021年实施以来,通过“品控筑基、品牌增效”双轮驱动,构建起政合、人合、地合、资合、产合的“五合”体系,让大红袍李子实现了从传统分散种植到现代化产业的华丽转身,探索出一条乡村特色产业振兴新路径。
破解甜度“密码”
“大石桥大红袍李子”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项目,由大石桥市水利事务中心牵头建设,地点就选在移民集中村周家村。
中心主任胡海洋说,提升大红袍李子的甜度其实并不是什么难事,只要严格按照《大红袍李栽培技术规程》就可实现。
规程上的一条条“锦囊妙计”,都来自辽宁省农科院果树所研究员刘秀春。刘秀春和她的团队常年扎根果园,潜心钻研从开花期到果实成熟期的管理方法,并将这些方法通过周国胜等一些“土专家”传授给果农。刘秀春告诉周国胜:“李子的口感之所以会有酸涩味,是因为李子含有较多的植物酸和单宁物质。要想减少酸涩味,增加甜度,花期管理非常关键。”
如今,这一整套从开花期到果实成熟期的田间管理、水肥管理方法等,都汇集成了省级《大红袍李栽培技术规程》。胡海洋说,这是我们与辽宁省果树科学研究所深度合作,研发推广出的10项核心技术,也是我们实施“五合”体系中的“人合聚力”的成果。所谓“人合聚力”,即依托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政策,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控股,联合基地果农共同成立大石桥市垚鑫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严格执行辽宁省果树所专家探索制定的“七统一”标准(统一修剪、施肥、打药、套袋、卸果、分拣、销售),确保生产过程规范可控,从源头保障产品品质。
执行这一标准,不可避免地出现成本增加,如何才能保证果农收益?胡海洋说,这便是“五合”体系中的“产合共赢”“资合赋能”,即构建起“合作社专注生产、企业深耕市场”的分工体系。在生产端,合作社严格按《大红袍李栽培技术规程》实施绿色种植,承担生产风险,所产一等果享受每斤8元保底收购价。在营销端,以220万元移民资金为“酵母”,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集中投入、形成合力”原则,整合农业、科技等部门资金,撬动社会资本近700万元成立的辽宁茂展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冷链分拣、精品包装、高端渠道开拓及品牌运营,独家承担市场风险。通过“保底收购+溢价分成”,实现合作社果农亩均收益达2.4万元,形成“风险共担、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产业共同体。
胡海洋进一步解释,“政合引领”,即政府搭台构建产业支撑体系,将该项目纳入乡村振兴和水利移民重点工程,每年专题研究产业规划,统筹财政、农业农村等部门政策资源,协调土地流转、基础设施配套等;“地合统筹”,即土地集约破解碎片化困局,将分散的果园经营权统一流转至垚鑫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集中连片经营,为标准化生产、机械化作业奠定土地规模基础,彻底解决“小、散、弱”难题。
与此同时,按照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的要求,大石桥实施大红袍李子生产全流程监控,全国首创“合格证+溯源二维码”双保险制度,实现质量终生可追溯,让消费者吃得放心。
从“盆景”到“花园”
大红袍李子作为国家农业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李中之王”,如今虽已形成规模化特色产业,但随着市场竞争加剧,产业面临深加工不足、产业链延伸有限等挑战,急需通过文旅融合与科技赋能实现突破。
8月7日,“2025大石桥市第六届大红袍李子文化旅游季暨产业升级大会”在市民活动中心举办。据了解,自2018年首届活动举办以来,大红袍李子文化旅游节已成功举办五届,形成了稳定的品牌效应,第六届活动立足既有成果,聚焦“科技+品牌”双轮驱动,打造“国礼”品牌,继续推动产业价值链升级,通过凝聚科技、人才、政策资源优势,推进大红袍李子产业迭代升级。
谈及未来产业发展规划,胡海洋说,要深化技术推广扩面,实现从“盆景”到“花园”。通过稳定一等果每斤8元保底收购价(普通果仅每斤3元),打消果农高标准种植成本倒挂顾虑,遏制“砍树种玉米”现象,推动优质果标准化种植面积从现有示范基地扩展至5000亩,覆盖东部乡镇3个千亩级示范区。要深化发展模式复制,实现从“单打独斗”到“联盟共赢”。深化“农户+合作社+企业”的发展模式,吸引超百户移民和果农加入产业联盟,推广“产业因合而兴、乡村因合而美、村民因合而和”理念,形成“一户带一片、一片兴一业”的辐射效应。要深化品牌升级拓界,实现从“国内领先”到“国际认可”。在北上广深等10城举办“国李品鉴会”;申请全球良好农业规范(GLOBALG.A.P)认证,进驻跨境电商平台,拓展新加坡、俄罗斯等国际市场;延伸产业链,开发果酒、果脯等精深加工产品,建设文旅采摘基地,打造“三产融合”样板……
从“小散弱”到“精特强”,大石桥市以“双品”战略为抓手,让一颗颗李子成为富民强村的“金果子”。这条“品控筑基 品牌增效”的产业升级之路,为大红袍李子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写下了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