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贝壳财经
起跑、加速、冲刺,在近日落幕的世界首场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上,由中国自主研发的“天工Ultra”以全场唯一全自主奔跑的姿态冲过百米终点,成为史上第一个机器“百米飞人”。
8月17日下午,天工Ultra获得100米比赛冠军。 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摄而这,只是北京机器人“代表团”高光时刻的缩影。
银河通用Galbot机器人获得场景赛药品分拣冠军。 主办方供图在这场运动会上,26个赛项接连上演速度、精度与智能的巅峰对决。北京代表队狂揽11枚金牌,高居奖牌榜首位:宇树科技北京分公司灵翌科技斩获1500米金牌;清华大学火神队摘得全球首场5V5机器人足球赛桂冠;银河通用G1实现全自主药品识别与分拣;松延动力“小顽童”一举拿下自由体操与立定跳远双冠;星动纪元则问鼎原地跳高……
松延动力小顽童获得体操赛项冠军。主办方供图这不是科幻场景,而是发生在赛场的现实。在这场融合了算法、机械与人工智能的综合较量中,北京团队展现出全面的技术统治力。
人们不禁要问:凭什么是北京?
人才浓度是关键竞争力。“北京最大的优势,是人才和高校的高度密集。”松延动力创始人、董事长姜哲源坚定看好北京在机器人研发长跑中的领跑位置:“长期来看,机器人一定是研发主导的产业,这正是北京无可替代的优势。”
他表示,2025年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的举办,将不断“压榨”和提升机器人的极限性能,同时也将极大推动公众对机器人产业的认知与关注。
北京不仅仅有顶尖大脑,更有完整的产业生态,产业链与政策双轮驱动。
8月15日,来自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有限公司的天卓队在场景赛的物料整理项目中以823.5分的成绩夺得冠军。 主办方供图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总经理熊友军告诉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北京汇聚了机器人产业发展所需的全部优势要素:“这里不仅是科技创新策源地,更已形成产业集群。”仅北京亦庄一地,就已聚集超过300家机器人与智能制造企业,产业链规模突破百亿元。这种高浓度集聚大幅提升了创新效率和上下游协同能力。同时,北京市在资金支持、人才引进、应用场景开放等方面给出了一系列精准政策,持续为产业注入活力和信心。
这场轰动的“机器人运动会”,既是中国机器人技术的一次集中检阅,也是北京科创实力的全景展示。
8月17下午,清华火神队1最终以1:0战胜德国HTWK Robots+Nao Devils队夺得冠军,这也是世界首次5V5机器人足球赛的冠军。夺冠后火神队合影庆祝。 新京报记者薛珺 摄
自主“导航”,真正迈向智能化的关键一步
田径比赛无疑成为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最具人气项目之一。
在田径赛场上,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简称“北京人形”)自主研发的具身天工Ultra以全自主方式独立完成1500米、400米和100米比赛,全程无需人工干预,并以21.50秒的成绩夺得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运动会100米短跑项目的冠军,成为人形机器人史上首个百米“飞人”。此外,具身天工Ultra获1500米亚军,400米则包揽第二名、第三名、第四名三个席位。
这是具身天工Ultra继机器人马拉松大赛采用UWB半自主导航后的又一重磅升级,实现了复杂动态环境下实时环境理解与自主运动规划。赛场上,具身天工Ultra以高于3米/秒的速度通过大曲率弯道,克服高速转弯产生的巨大侧倾,稳定保持在规定赛道内,未因串道、冲出跑道、干扰其他选手而受到犯规处罚,展现了自主导航与动态控制相融合的强大能力,为未来机器人实现多地形多场景自主移动作业奠定基础。
具身天工的“自主模式”早已超越赛道上的白色分道线。北京人形在“慧思开物”平台下最新发布的“人形机器人全身控制自主导航系统”,已可让机器人具备点对点导航、动态障碍感知和实时自主避障能力,面对路面障碍也可自主规划避障路线,未来在工厂、特种作业、家庭等应用场景均可完成环境感知和自主路径规划。此次,北京人形的天轶2.0在场景赛物料整理中夺冠。
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副主任鲁继文向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介绍,北京市发展机器人产业的核心优势体现为政策精准度、场景丰富度与技术自主度的“三位一体”协同发展战略。北京市企业的自主控制路线主要依托于全栈自主技术链,在“感知-决策-控制”闭环上实现突破。
在足球项目中,清华大学火神队和中国农业大学山海队都使用了加速进化Booster T1作为参赛平台。这个平台提供了稳定的硬件性能和成熟的AI底层技术支撑,包括开源的视觉、导航、运控和决策算法,能满足赛事中自主感知、动态决策、多机协同等核心需求。
“北京拥有雄厚的科研基础,北京拥有全国最密集的顶尖高校和科研院所,直接体现了其在机器人‘硬科技’上的深厚积累。北京拥有完整的创新生态,帮助企业实现从‘技术’到‘产品’再到‘商业模式’探索的完整链条”。加速进化创始人程昊对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如是说。
在熊友军看来,相比之前的马拉松,这次参赛的具身天工Ultra机器人在运动能力、速度、稳定性、可靠性上有很大的提升,尤其是智能程度,这次机器人奔跑全程依靠视觉感知、运动规划和智能决策完成,是全场唯一全自主导航完成比赛的机器人,这意味着机器人“大脑”技术革命性地进步。
8月17日下午,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足球赛项5V5决赛现场。主办方供图“摆脱遥控器的束缚,走上自主控制路线,才是真正迈向智能化的关键一步。只有实现自主性和泛化能力,机器人才能体现具身智能的价值,逐步走进千家万户。对机器人而言,自主控制不仅是技术突破的方向,更是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具身机器人中心副主任刘航欣认为。
“北”有引力:高校+科研应用成就AI“最强大脑”打造具身智能新高地
除了领跑的“北京人形”,北京这片科创沃土正迎来机器人企业的“百花齐放”。银河通用、星海图、松延动力、加速进化、星动纪元等一批明星企业迅速崛起,在各细分赛道中崭露头角。
资本力量也在为产业前行铺路搭桥。北京市产业资本首程控股重点关注机器人领域前沿技术方向,于2024年参与设立并管理“北京机器人产业发展投资基金”,规模总计100亿元人民币。在机器人相关领域,也投资了宇树科技等头部企业。
北京市高度重视机器人产业,政策布局更显远见。自2019年起,连续出台两轮三年行动计划。全力建设全球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应用示范高地和高端产业的集聚区。目前已培养机器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7家,获批手术机器人注册证33个,集聚人形机器人整机单位30家,均居全国首位。2024年北京市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50%,今年上半年实现40%的增长,产业发展居全国第一梯队。
“北京有足够的优秀年轻人才和高校资源,这是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机器人仍然有更多的潜力可以挖掘。下一步,我们将加大北京公司的投入,我们希望有更多AI的突破。”宇树科技创始人兼CEO王兴兴在接受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采访时如是说。同时,他介绍道,北京分公司灵翌科技参赛获得1枚金牌和2枚银牌,既有杭州工程师也有部分北京工程师参与其中。
8月15日,北京灵翌赛队的宇树H1机器人获得1500米比赛项目冠军。 主办方供图乐聚机器人创始人冷晓琨表示,人形机器人大脑是接下来的关键,瓶颈在于数据,无论是大模型还是小模型,无法避免是现实场景的数据。虽然现实场景数据又出现了虚拟数据,称为合成数据,但我们坚持使用真机数据,这并没有收敛,一定要在现实训练才能获得。
“目前,乐聚的小脑和本体研发核心在深圳总部,大脑板块放到了北京。大脑和数据分不开,必须始终关注数据,我们已经建立了1万多平方米的数据训练场。北京的优势在于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众多,目前已经有一个70人的大脑相关研发团队。”冷晓琨在接受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
清华大学自动化系研究员、机器人控制实验室主任赵明国对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介绍,北京机器人相关人才、高校多。更值得分析的是交叉学科优势,现在机器人兴起与原来不同,二三十年前以机电一体化为主,后来逐渐以控制为主,现在以智能为主,尤其是集成智能,清华在这方面储备多。国家解决产业和生态问题后,更容易发展。
在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宋向清看来,北京市发展机器人产业的核心优势,一是政策与资金双重赋能。北京市将机器人产业作为战略性先导产业,2023年出台《促进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设立100亿元产业基金,对核心技术攻关给予最高3000万元支持。二是全球顶尖的科研与人才储备。北京集聚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等顶尖科研机构,在机器人操作系统、多模态大模型等领域突破显著。三是全链条产业生态与场景优势。北京形成“核心零部件-整机制造-场景应用”的完整生态。四是具有顶级国际赛事与平台引领。
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具身机器人中心副主任刘航欣进一步总结北京市发展机器人产业的优势,一是人才资源丰富,汇聚了清华、北大、中国科学院等一流高校和科研机构,为产业创新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和科研基础;二是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产业基础雄厚,能够为机器人研发提供算力、算法和软件等底层支撑;三是北京的产业基础与本地涌现的创新型机器人企业之间具有有机结合的巨大潜力,有望形成关键零部件、整机系统与应用场景的协同发展;四是北京积极打造应用和展示平台,先后举办中关村论坛、科幻大会、机器人马拉松、世界机器人运动会等活动,为机器人技术落地和产业推广创造了丰富的机会。
“压力测试”,运动会是技术与应用的“双向奔赴”
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不止于一场比赛,更是一场对技术极限的“压力测试”,一个产业起飞的“助推器”。
作为本届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最大赢家之一,王兴兴直言,“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是一个很好的测试硬件,以及算法稳定性和可靠性的平台。”他特别表达了对北京和主办方的感谢。
而这正是众多参赛企业共同的心声。姜哲源认为,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一定会增加市场对机器人行业的认知和关注度,也为公司提供了展示技术的舞台,对公司发展有积极影响。
在程昊看来,从机器人产业迭代的现状来看,场景落地是现阶段多数具身智能和人形机器人企业探索的方向。目前行业内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知,但至少机器人运动会赛事是目前可落地的场景之一,对于行业发展价值很大。
“本届大会的人形机器人之所以格外引人瞩目,是因为其在全球范围内集中展现了技术突破与产业落地的全链条成果,规模和应用深度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北京在研发、资本与应用场景方面的优势,这种技术与应用的双向奔赴,正是人形机器人板块热度持续攀升的重要原因。”首程控股董办总经理康雨介绍。
从产业周期来看,2025年被普遍视为“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元年”,多项核心技术已经从实验室阶段迈入量产可行的拐点。动力系统、高力矩伺服关节、全身协调控制算法等关键环节的成熟,使得产品在稳定性、灵活性和成本控制上都有明显提升,这为教育、制造、服务、康养等多元场景的落地创造了条件。
“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会提升社会的热度,加速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足球运动赛是多智能体的协作,对机器人的挑战就更大。且5V5场地更大,对视觉识别和速度要求就更高,这就是提升技术能力的重要方面。”加速进化创始人程昊提到。
在刘航欣看来,运动会的公众影响力同样不可小觑。它让高深的技术以最直观、有趣的方式走向大众,极大提升了社会接受度和期待感。同时,统一的赛事标准也为行业提供了公平的评测尺,推动整个产业在可靠性与实用性上良性竞争、共同进步。
“其深远影响在于,它为‘具身智能’打造了一个极其严谨而全面的测评场。”鲁继文强调,“它远超表演赛,而是在动态、对抗的极限环境下,对机器人的运动控制、环境感知和实时决策进行的终极压力测试。它通过‘技术验证-产业协同-应用推广-全球竞合’的四维机制加速产业发展。”
宋向清则从多维度剖析了运动会的价值,从技术和标准层面来看,可以加速推进技术突破与标准引领。运动会设置田径、足球、障碍赛等26个赛项,直接推动机器人运动控制、自主导航等核心技术迭代。从产业和市场层面,可以加速推进产业生态构建与全球市场拓展。从人才培养与公众认知层面,可以加速人才团队梯次建设,并加快公众认知,提升社会普及度。从国际合作与品牌塑造层面,可以深化全球产业链合作,缔造国际性大品牌,并推进多国家、多企业、多层面合作共赢。
“北京凭借政策、科研与生态的三重优势,已成为全球机器人产业创新的策源地。其人形机器人、医疗机器人等特色领域处于全国领跑地位。”宋向清总结道,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的成功举办,不仅加速技术突破与产业集聚,更以“赛训结合”模式塑造了可持续发展的创新生态。未来,随着具身智能行动计划的推进,北京有望在2027年实现千亿级产业集群目标,成为全球人机协同的标杆城市。”
在程昊看来,北京机器人产业发展前景非常广阔。奥运的圣火源于古希腊,但属于机器人的“奥运会”来自北京。相信未来北京将在具身智能等前沿领域引领发展。
统筹 金彧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陈维城 韦英姿
编辑 陈莉 岳彩周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