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
8月12日,海曙南门派出所成功劝阻了一起涉案金额高达136万余元的冒充客服类诈骗案件。
当天上午,周女士(化姓)接到一个自称是“抖音客服”打来的电话。对方声称她在抖音开通的“百万保障”服务免费试用期即将结束。如果不及时关闭,今后每月将自动扣款2000元。扣费失败则将影响征信。
周女士半信半疑,挂掉电话后就尝试关闭“服务”,却发现怎么也关不掉。心急如焚之际,她又接到“客服”打来的电话。这回她信了,并且以为自己找到了“救星”。
于是,在“客服”的指导下,她下载了可以“远程关闭”的APP,并且提供了银行卡号。正当她要将验证码交出去时,接到了反诈专班工作人员打来的提醒电话。随后,民辅警上门劝阻,成功守护她的“钱包”。
后备箱里藏着的50万元现金。案例二
8月12日,鄞州区公安分局聚贤派出所发布反诈信息,称成功拦截一起电诈,助群众止损100万元。
原来,就在几天前, 聚贤派出所接到反诈中心下发的预警线索:辖区居民王女士(化姓)疑似遭遇电诈。派出所民辅警立即上门寻人核实情况。
最终,他们在某停车场找到了王女士。此时她已被深度“洗脑”,对劝阻表现出强烈抵触情绪。经过反诈专员近一小时劝说,她才醒悟过来,并且说出了事情原委。
原来,在一个月前,王女士通过社交平台认识一名男子。对方以“内部渠道”等名义,诱骗其参与“投资理财”。
事发时,王女士已取出50万元现金,并且放置在车辆后备箱,等着“合伙人”到场取钱。另外,她还预约取现50万元,也是准备用于“投资理财”的。
所幸警方介入及时,这100万元保住了。
AI图:民警反诈小课堂开启。反诈中心解析——
“第一个案例是‘百万保障’骗局,第二个案例是投资理财诈骗。类型上看,它们都比较常见。”市反诈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但从具体手法上来说,第一个案例是利用技术手段进行掠夺,‘骗’的同时还有点‘抢’的意味;第二个案例则是让受害人‘心甘情愿’把钱交出去,重在‘骗’。”
第一个涉及“百万保障”的骗局,核心就在于涉诈APP,这是今年新出现并且流行的手段。电诈人员通过它,变“被动等待”为“主动出击”,骗取钱财的成功率和金额大幅上升。
“但凡下载了涉诈APP,你的手机就中木马了,之后就不是你说了算,他们能通过后台随意操作。从目前已发的案例来看,损失均极为惨重——骗子能把受害人卡里的钱全部转走,甚至涉及多个账户。”有反诈民警表示。
第二个案例,核心是利用了人性的“贪”。前期是“切香肠”式骗取受害人钱财,后期就直接“大刀砍”。“投资理财诈骗,在所有电诈中损失金额一直是排在前几位的。要注意的是,近年来新手法不断出现:‘刷单+投资理财’,以及‘冒充军人婚恋诈骗’今年就特别多。”反诈民警说。
除了这两种类型的电诈外,极易使人“一夜返贫”的骗局还有冒充公检法诈骗。值得注意的是,此类骗局也出现了新变化:以前,骗子会忽悠受害人将钱转入“安全账户”;如今,骗子会多种手段并用——精神控制、技术掠夺,涉诈APP仍是“关键”。
除了这些极易令“钱包”伤筋动骨的骗局外,还有这几类骗局要引起高度重视,因为它们的发案率极高。
根据公安部发布的报告:2023年时,电信网络诈骗受害者的平均年龄为37岁,18岁至40岁的占比62.1%,41岁至65岁的占比33.1%。刷单返利、虚假投资理财、虚假购物服务、冒充电商物流客服、虚假征信等10种常见的电信网络诈骗类型发案占比88.4%。
其中,刷单返利类诈骗是发案量最大和造成损失最多的诈骗类型,虚假投资理财类诈骗的个案损失金额最大,虚假购物服务类诈骗发案量明显上升,已位居第三位。
反诈提醒在这里——
1.不少人被骗,源于“贪”,总想着天上能掉馅饼,正好砸中了自己。投资理财诈骗,就是由此设局,用“小利”来放长线钓大鱼。后期,受害人因受“沉没成本”影响,只能不断加大投入,希望能回本。
其实,只要冷静下来想一想:真有这么好的发财路子,保守秘密都来不及,怎么可能告诉作为陌生人的你,甚至还“热情”带你发财?
2.接到陌生人打来的电话,说的又是专业的事,不在你认知范围内的,此时就要有所警觉了。记住,遇事把握不住时,多找身边人问问,或者上网查查,是否是骗局,很快就能见分晓。
3.有陌生人给你发来链接,并让你下载某个APP时,请保持警惕。哪怕这个APP看上去再正规,也要多核实一番。记住,涉诈APP很喜欢“套马甲”,将自己伪造成“正规军”。其实,涉诈APP的这些套路,类似早些年的改号软件,目的就是降低你的警惕心。
4.有人让你提供验证码,或者让你对着手机镜头做各种动作。小心了,这两者都关系到你的银行账户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