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超7000亿产业投资,临港如何站上产业最前沿
创始人
2025-08-19 22:02:52
0

接下来,以产业生态为持续发力点,临港正在聚力未来产业,抓住下一个发展“风口”。

盛合晶微将三维芯片集成项目落地在了临港。

“盛合晶微是目前中国内地唯一大规模量产基于硅通孔转接板的2.5D集成的企业,此次投资临港,是以公司最先进最核心的技术,推进进一步的研发和产业化落地。它也代表着公司未来5~10年,也可能更久的发展蓝图。”盛合晶微副总裁、董事会秘书周燕说。

8月19日,与盛合晶微三维芯片集成项目一起签约落地临港的,还有中国重燃重型燃气轮机项目、脑机接口验证平台项目、水下机器人项目、鲁汶仪器集成电路设备研发生产基地等——六个重大产业项目,总投资额超400亿元。

之所以被称为重大,是因为这些项目能级高、投资大、赛道新,涵盖集成电路、高端装备、汽车软件、人工智能等关键方向。更重要的是,这些项目落地后将带动相关产业在临港形成更完备的产业生态,进而形成巨大的产业牵引力和推动力。

过去6年来,这一力量推动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累计签约超679个前沿科技产业重点项目,涉及投资额超7300亿元;带动临港规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8.4%。其中,集成电路、民用航空、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前沿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38.3%。

接下来,以产业生态为持续发力点,临港不仅期待“4+1”(集成电路、民用航空、高端装备、智能新能源汽车、数字经济)主导产业成就千亿级规模的世界级产业集群,也在聚力未来产业,抓住下一个产业“风口”。

产业生态成核心发力点

揭牌成立6年来,通过链主企业带动、围绕产业图谱补齐短板、以专项资金引导产业链协同发展等举措,临港新片区全面构建“4+1”前沿产业生态。

之所以选择产业生态为核心发力点,原因很简单:产业生态不好,企业很难做出更大的成绩;产业生态好,不仅是一个企业好,而是产业链上的所有企业好。

眼下,“临港产业发展最大的竞争力就是生态优势。”临港新片区管委会高科处处长李向聪说。

谈及为何将三维芯片集成项目落地临港,周燕说,这本身就是一个符合产业发展规律的很好的选择。“临港有很好的营商环境,产业链上下游布局做得很不错,与盛合晶微有产业协同的企业很多。”

盛合晶微是全球领先的集成电路晶圆级先进封测企业,根据半导体市场研究机构Yole Development发布的报告,其营收规模位列2024年全球OSAT(外包半导体封装与测试)榜单第十名。

对于此次落地的三维芯片集成项目,周燕解释说,不管是后端的封装还是前端的制造,本质上都是通过提升芯片互联密度,进而提升芯片的性能。“我们有个通俗的比喻,可能就像是乐高积木,通过三维的方式把不同的芯片通过封装连到一起,封装方式从平面走向立体,芯片从单芯片走向多芯片,芯片的连接密度加强,性能就会进一步提升。”

也因此,越是需要高算力的领域,比如人工智能、汽车电子等的芯片,封装就越需要往三维方向逐步拓展。显然,在临港,盛合晶微可以有更多的合作机会。

反过来,“盛合晶微项目的落地进一步增强集成电路高端先进封装领域实力,鲁汶仪器项目将推动实现光刻辅助类设备的自主可控,助力提升临港及上海在集成电路装备领域的战略地位。”李向聪说。

事实上,6年来,临港已经形成了集设计、高端制造、装备材料、先进封装、芯片贸易于一体的集成电路全产业链布局,集聚了近300家企业,产值6年平均增速超50%,今年仍保持两位数增长。目前,集成电路已经成为新片区投资规模最大、产业集聚度最高、产值增长最快的先导产业。

此外,临港的智能汽车产业规模已经突破了2800亿元,上下游企业近200家,涵盖了汽车芯片、汽车软件、汽车电子、整车、KD工厂出口等业态。在民用航空领域,伴随大飞机C919产能的批量提速,新片区持续引进60余家大飞机配套企业,今年上半年,航空航天产值同比增长52.9%。高端装备方面,特别是围绕航空动力、深海装备、核电装备,临港都已经集聚了相关的龙头企业。

储能是临港构建产业生态进而实现产业快速发展的又一个典型案例。随着特斯拉储能超级工厂落户临港,相关上下游企业集聚,进而吸引更多新型储能企业来此布局,目前已经形成了从上游材料到电芯到模组的产业生态。今年临港全年的储能产值预计达到300亿元,下半年更有多个重大储能项目将签约落地。

抓住未来产业的风口

逐步完善且创新浓度更高的产业链、高能级科研机构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创新策源引领等,构建了临港的产业生态,也使得临港的产业吸引力持续增强,投资规模、产出规模近年来不断翻番。

目前,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民用航空这四大前沿产业成为了临港新片区特色产业名片,推动临港规上产值在全市排名从2019年的第10名跃升至2024年的第3名,占全市规上产值比重超10%。同时,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占比连续保持20%以上,发挥了全市经济增长“发动机”和“增长极”作用。

而在面向全球的招商引资中,产业生态也成为临港的重要“筹码”,尤其是完备的产业生态所形成的综合成本优势、订单优势、场景优势,成就了临港的极强吸引力。

数据显示,6年来,临港累计签约前沿科技产业重点项目超679个,涉及投资额超7300亿元。今年临港新片区招商引资保持高速发展态势,上半年共签约前沿产业项目投资额850亿元,主导产业集中度超过90%。

产业生态的势能,也在临港未来产业布局中开花结果。

李向聪表示,当天签约的水下机器人、脑机接口中试验证平台等高能级研发项目对临港推动科技创新孵化、布局未来产业有重要意义。比如,引进脑机接口中试验证平台,核心是围绕中试平台来培育更多的创新创业项目。

在“4+1”主导产业之外,临港新片区还规划布局了x产业,也就是新兴赛道的未来产业,比如脑机接口、宽禁带半导体、可控核聚变、空天计算、新型智能终端等。

“新赛道成长的核心,是它必须有产业生态土壤,有低成本的创业空间和要素支撑,也有天使资金支持。”李向聪说。

李向聪表示,未来产业是下一个经济发展的风口,临港一方面要把链主带来的场景优势和订单优势拿出来,给到新赛道新企业容错的机会;一方面也会发布低成本创业空间的机会,让真正的创业项目在临港以低成本实现创新成果变成商品,同时用产业生态去验证创新成果到底有没有商业价值。

今年5月举行的“2025临港科创大会”上,新片区发布了首批15家“链主”企业名单,覆盖集成电路、智能汽车、民用航空、高端装备、人工智能等五大产业11个细分赛道。其目的,是要通过“链主”企业带动上下游企业联动发展、构建“需求牵引—协同攻关—成果转化”的产业创新闭环推动产业链融合创新、增强产业集群协同。

另外,临港也推出了“拨改投”机制,“360”创业政策、搭建临港天使会机制,让更多的好产品好技术,从实验室、大装置、高校平台中走出来,在临港进行孵化。

接下来,李向聪表示,新片区一方面将继续围绕“4+1”主导产业完善产业生态、强化招大引强,建设千亿级规模的世界级产业集群,强化大项目对临港基本盘的稳定性。一方面加快打造“临港科创城”品牌建设,与张江科学城形成双轮驱动,发挥临港低成本创新创业优势,让更多企业从临港本地长出来。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福耀玻璃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国证监会发布的《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管理办法》、上交所发布的《上海...
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博士专业学位研... (来源:法治日报)转自:法治日报本报讯 记者余东明 近日,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海东市“青字号”高原冷凉蔬菜出... 8月19日9时30分,海东市人民政府与西宁海关正式签署《海东市高原冷凉蔬菜万吨级出口产业集群建设工作...
青海电网3项工程获评中国电力优... 8月9日,青海电网3项750千伏电压等级工程首次同时被评为中国电力优质工程,标志着青海电网建设取得历...
乌兰县借力打造专业社工队伍 “通过专题培训、实地调研、座谈研讨,我们手把手地教,重点就是帮乌兰县把社工人才队伍真正建强起来。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