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术新手到科研新星——厦门大学创新博士后人才培养体系
创始人
2025-08-19 04:17:11
0

  光明日报记者 马跃华 光明日报通讯员 戴佩琪

  前不久,厦门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博士后庄春兰获得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青年人才培育计划项目立项资助,她将在肠道病毒领域开展国家级课题研究,这是厦门大学博士后人才培养成效显著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厦门大学以“导师赋能-平台筑基-机制护航”的人才培养体系,助力博士后从学术新手成长为科研创新生力军。

  “平台建设标准化、资源供给精准化、技术支持专业化”,这是厦门大学科研平台给博士后们的直观感受。

  王钰本硕博都在厦门大学从事抗衰老相关研究,曾作为共同第一作者在《自然》杂志发表两篇文章,揭示石胆酸在抗衰老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但到了博士后阶段,王钰遇到了科研瓶颈。

  “研究衰老机制需长期追踪特定年龄动物的代谢变化,但市面上很难买到真实年龄的老年鼠。”正当她几乎放弃时,学校实验动物中心的标准化资源库化解了困局——这里不仅能提供月龄精确至天的老年鼠,还可定制长时间的饲养观察方案。

  “硬核”支撑不止于此。在厦门大学生物医学仪器共享平台,一台专业的质谱仪正高速运转。“平台负责老师教会我的不仅是仪器操作,更是数据分析的思维模式。”王钰展示着通过质谱仪实验分析而得的老年鼠实验数据说,“当一些同行还在为实验鼠的标准性发愁时,厦门大学已构建起从实验材料到成果验证的全链条覆盖的科研支撑体系。这不仅大幅度节约了我们的科研经费,更关键的是把科研的黄金时间从等待实验资源、低效数据分析中抢回来。”

  近年来,厦门大学构建起“科研辅导+生活保障+职业规划”的全方位支持体系,将博士后视为“科研生力军”进行培养。

  “这是我博士后期间申报的项目申请书及修改稿,从选题到答辩,学校都配备了专门的辅导团队,可谓全程保驾护航。”王翔9年前还是刚进入流动站的博士后科研新手,如今已成长为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学校建立的人才发展机制助力我们实现自我成长。”

  近年来,厦门大学博士后在《自然》《科学》《细胞》等期刊以第一作者累计发表论文10余篇,100余人入选国家级博士后人才项目,主持或参与1000余项国家级或省部级科研项目……这一张张成绩单,彰显着厦门大学博士后流动站的建设成效。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19日 08版)

[ 责编:徐皓 ]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跨越万里,他们走进“苏超”赛场 (来源:新华日报) 8月16日,第七届运博会新疆克州展区,20多位歌舞演员表演民族歌舞并与观...
西岗城管联合街道总工会 举办“... (来源:南京晨报)转自:南京晨报 晨报讯(通讯员 白一寒 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 端木)谁能想...
他们用专业和热忱 为辖区居民筑... (来源:南京晨报)转自:南京晨报 ↑团队合影。医院供图 在社区医院家庭医生日常行走的轨...
十年没做体检 一朝确诊肠癌 (来源:南京晨报)转自:南京晨报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结直肠癌在我国癌症中发病...
美债收益率多数上涨,10年期美... 每经AI快讯,周一(8月18日),美债收益率多数上涨,2年期美债收益率涨1.44个基点报3.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