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落下帷幕的2025未来交通发展(昆明)论坛上,滇中新区发布2项重大战略合作,这是继今年3月全省首个智能网联汽车监管平台上线、22公里测试道路开放以及首批道路测试编码发放后,滇中新区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又一重大突破。通过构建“跨境示范+全省协同”的双轨发展模式,滇中新区正加速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国际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枢纽。
打造跨境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
在智能革命时代,真正的竞争是围绕应用场景进行的。
在全国智能网联汽车建设热潮中,昆明市、滇中新区选择一条特色发展道路——不与发达地区拼技术,而是发挥丰富的应用场景和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区位优势。
此次论坛上,中铁开发投资集团、中国电信昆明分公司、北京亦庄智能城市研究院、云南省科技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四方签署“共建磨憨—磨丁跨国智能网联示范区战略合作协议”,成为这条特色发展道路的生动注脚。昆明市、滇中新区将以磨憨口岸为“试验田”,打造全国首个跨境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
四方将充分发挥各自优势,通过“资金+技术+成熟样板”的合作模式,以磨憨口岸为“试验田”,重点建设无人驾驶通关系统、智能物流调度平台和跨境数据互联机制,打造全国首个集“智慧口岸、智能物流、数字边贸”于一体的跨境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
作为滇中新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的核心平台企业,云南省科技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的子公司云南路空网联科技有限公司,在此次合作中扮演着关键的技术支撑和运营管理角色。“我们依托昆明市工信局、市公安局、市交运局联合授权的智能网联汽车管理资质,将全面负责磨憨示范区智能网联系统的技术集成与平台运营。”云南路空网联科技有限公司招商投资部负责人莫珂帆介绍,“我们将把在北京亦庄等先进地区积累的成熟经验与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特殊区位相结合,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跨境智能网联‘云南方案’。”
磨憨口岸作为中老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其跨境智能网联示范区的建设已成为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磨憨公路口岸实现进出口贸易总量450万吨,同比增长12.3%,货值突破320亿元,贸易辐射范围已扩展至老挝、泰国等东南亚国家。随着贸易量持续攀升,传统通关模式面临严峻挑战。“根据我们的前期市调结果,目前日均通关车辆超800辆次,高峰时段驾驶员平均等待时间达4小时,部分货车司机甚至需要在口岸过夜。”莫珂帆表示,这一现状不仅影响通关效率,更制约区域经贸合作的深化发展。
据悉,这一困境即将被智能网联技术破解。磨憨—磨丁跨国智能网联示范区项目计划在2026年启动建设,将部署无人重型卡车、智慧通关系统等创新应用,预计可使物流成本降低20%、通关效率提升50%。
“这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系统性变革。”莫珂帆说,改造后的口岸将实现三大突破:通过RSU路侧设备实现车路协同、依托5G专网构建低时延通信环境、接入昆明市云控平台进行统一监管。这些创新将使磨憨成为全国首个实现“无人化通关”的陆路口岸。“磨憨—磨丁跨国智能网联示范区项目不仅要在园区里发展低速无人物流,未来,磨憨的城市道路也将进行智慧化改造,逐步开放无人小巴、无人消防车等智能网联产品。”莫珂帆介绍。
加快构建智能网联“一张网”
在2025未来交通发展(昆明)论坛上,曲靖市经济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与云南省科技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签订“共建智能网联汽车城市联合体战略合作协议”,通过省级统一监管平台和跨区域标准互认体系的建立,实现跨区域“车—路—云—网—图”的协同调度,为探索“全省一张网”乃至“全国一张网”创新模式迈出重要一步。
“我们将建立全省首个跨区域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互认体系,实现测试数据、运营规范、安全评估等标准的无缝对接,打破区域技术壁垒。此外,整合两地‘车—路—云—网—图’全要素数据资源,实现交通态势‘一屏感知’、车辆调度‘一键联动’、应急处置‘一体响应’。”莫珂帆介绍,此外,将通过昆明曲靖两地差异化场景互补,构建涵盖城市道路、高速公路、产业园区等全场景测试应用环境,为智能网联技术提供更丰富的验证空间。
“联合体的建立将产生1+1>2的聚合效应。”莫珂帆说,“在自动驾驶算法研发、重卡物流场景应用方面,昆明和曲靖各具优势,这种互补协同将为‘全省一张网’建设提供可复制的区域合作样板。”该模式成熟后,将逐步向楚雄、大理等滇中城市群扩展,最终实现全省智能网联汽车服务网络一体化,并为探索“全国一张网”创新模式贡献“云南经验”。
“我们正从‘跟跑者’向‘领跑者’转变。”滇中新区科学城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项目的深入推进,滇中新区有望成为辐射南亚东南亚的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创新高地、标准输出窗口和产业集聚中心。这一系列布局不仅将重塑云南交通产业格局,更将为我国智能网联汽车“走出去”提供重要支点。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滇中新区正以创新实践书写智能交通发展新篇章。记者李双双报道
上一篇:聚焦|稳定币:对银行意味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