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商报)
在低利率、资产荒背景下,保险行业资产负债匹配的诉求愈发强烈,也在倒逼险资重构底仓资产,调整配置思路。根据金融监管总局数据,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保险资金运用余额突破36万亿元大关,同比增长17.39%至36.23万亿元。
超36万亿元险资如何配置?从总体思路来看,债券仍是险资配置的“基本盘”,同时,人身险公司和财险公司的股票配置余额占比均有所提升。受访专家认为,险资将继续加大债券配置力度;此外,对股票等资产配置比例有望提升。
债券仍是配置主力
险资作为资本市场最大的机构投资者之一,在支持资本市场稳健运行、优化投资者结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运用情况受到市场的普遍关注。8月17日,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金融监管总局官网日前公布的保险业资金运用情况显示,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为36.23万亿元,同比增长17.39%。
在主体投资方面,作为追求稳健收益的长期资金,保险资金一直重视大类资产配置,固收类资产是险资最重视的资产类别。近年来,保险资金的配债比例显著提升。北京商报记者统计发现,财险公司债券配置占比从2022年末的33.61%持续增加至40.29%;人身险公司债券配置占比已从2022年末的41.65%持续增加至51.9%,刷新近年来最高水平。
今年上半年,10年期国债收益率呈现“先上后下、低位震荡”走势。有机构判断,短期内10年期国债收益率料维持在1.65%至1.75%的区间震荡。缘何在债券收益低位区间,险资依旧持续增配?招商证券研报认为,当前高收益资产依旧稀缺,保险公司通过长久期利率债持续稳固配置底仓,并适度拉长资产端久期,优化资产负债管理水平。
浙大城市学院副教授林先平进一步分析,债券作为固收资产仍是险资压舱石,在利率下行预期下提前锁定长期收益,人身险公司增加配债的一大主要考量是拉长资产久期,降低资产负债久期缺口。对于后市投资趋势,业内人士预判,在险资资产配置结构中,债券将继续保持较高的配置比例,尤其是在利率下行环境下,长久期债券配置价值依旧较高。
适度增配股票
在低利率环境下,长期性的保险资金对增加权益类资产投资有着潜在需求。从二季度情况看,保险资金配置的股票规模在持续提升。以人身险公司为例,人身险公司二季度末持仓股票金额为2.87万亿元,股票在人身险资金运用余额中占比8.81%,这一占比相较2025年一季度末提升0.38个百分点。
实际上,从险资举牌情况也能看出险资对权益投资的热情。北京商报记者根据保险业协会官网统计,截至8月17日,年内险资举牌上市公司总次数已达27次,从投资标的所处行业来看,银行股被举牌次数最多,其次是公用事业、能源、科技等板块,普遍具备低估值、高股息特征,符合险资投资逻辑。
招商证券研报对此分析,保险资金入市步伐持续加快,一方面在于政策面为中长期资金打通了配置路径,另一方面则是在低利率和资产荒背景下保险公司长钱长投的内在需求持续扩大,新会计准则更是进一步重塑权益投资行为。
利率下行背景下,保险公司也在寻求更高收益的投资渠道,缓解资产荒问题,降低利差损风险。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低利率环境下,传统固定收益类资产的收益率下降,保险公司通过举牌上市公司,可以寻求股权投资的潜在高回报。被举牌的上市公司往往具有稳定的盈利能力、良好的市场地位和较强的行业竞争力,能够为保险公司提供稳定的现金流入。
险资积极寻求配置机会的背后,离不开政策环境的持续引导与优化。监管层近年来放宽了险资权益投资比例限制,鼓励长期资金入市。
1月,中央金融办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提出,力争大型国有保险公司从2025年起每年新增保费的30%用于投资A股。4月,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调整保险资金权益类资产监管比例有关事项的通知》,将部分档位偿付能力充足率对应的权益类资产比例上调5%,进一步拓宽权益投资空间。7月,财政部发布《关于引导保险资金长期稳健投资进一步加强国有商业保险公司长周期考核的通知》,进一步落实国有保险公司长周期考核引导,提升险资入市空间。
谈及后市险资投资情况,林先平预测,未来,随着政策的持续推动和市场环境的变化,险资有望继续加大权益投资力度,优化资产配置结构,险资股票配置将呈现稳中有升趋势。青睐板块包括高股息蓝筹股、符合国家战略的新兴产业、具有稳定现金流的公用事业等。
“由于政策鼓励长期资金入市,提升投资收益的内在需求,未来举牌热潮趋势可能延续,但会更加注重与被投企业的战略协同,举牌行为将更趋理性和专业化。”林先平补充道。
北京商报记者 李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