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电商的救赎,靠对标优衣库?
创始人
2025-08-17 18:47:28
0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观察者网)

(文/刘媛媛 编辑/周远方)

在电商行业狂飙突进的黄金年代,南极电商曾凭借“品牌授权+平台分销”的轻资产模式一度成为现象级企业。旗下“南极人”品牌通过广撒网式的贴牌合作,迅速渗透至内衣、家纺、男女装、母婴用品、小家电等数十个品类,成为市场追捧的“电商神话”。

然而,当流量红利见顶,这座建立在商标授权之上的“商业帝国”显露出根基松动的迹象。近几年,南极电商长期积累的品控问题集中爆发。不仅品牌多次登上质量检测黑榜,在各大投诉平台 【下载黑猫投诉客户端】上,“起球”“货不对板”等关键词还长期与产品绑定,品牌美誉度持续下滑。

面对困局,南极电商也在思考如何才能撕掉“贴牌”“低质”的标签,最终给到的答案是:向“自营+轻奢”战略转向。2023年起,公司投入巨资打造自营产品线,推出轻奢系列产品,并与分众传媒达成亿元级梯媒合作,试图重塑品牌形象。

可惜,财报数据显示,这一转型代价不小:2024年南极电商净利润为负,亏损高达2.37亿元;今年上半年净利润预计仅1200万-1800万元,较上年同期暴跌76.89%-84.60%。

更值得忧虑的是,消费者对“南极人”的品牌认知似乎并没有好转多少,新推出的轻奢系列月销量不足同类竞品的百分之一。

南极电商创始人 张玉祥

重重危机之下,近两年,年过六旬的创始人张玉祥不得不结束低调,开始频繁现身“营业”。在一次采访中他坦言,如今的南极电商已经到了不得不转变的时候,未来的南极人应该要对标优衣库这样的品牌。

不过,多位业内人士向观察者网指出,优衣库的核心为“面料研发+快反供应链+全球化规模”,而这些都是南极电商目前所欠缺的。转型的更优解应该是回归产品力本身,同时在品类上做减法,倒逼工厂升级。只有这样,南极电商才能避免成为被时代淘汰的“前浪”。

高光时刻:市值逼近600亿

南极电商前身为南极人,由张玉祥于1998年在上海创立。彼时,国内保暖内衣市场已经有恒源祥、俞兆林等知名品牌,竞争激烈。张玉祥凭借敏锐的商业嗅觉,采用“电视广告+经销商”的营销模式,迅速打开市场。

他先向经销商募集资金,再投入广告“轰炸”,仅用4个月时间就让南极人跻身行业前列,销售额破亿。到2004年,公司年销售额突破10亿元,固定资产超3亿元,成为国内保暖内衣市场的领军企业之一,并同步进入休闲、羽绒、毛衫、家纺等领域。

这一时期,南极人还采用“产销一体化”的重资产模式,自建工厂、自控渠道,确保产品品质和供应链稳定。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制造业成本攀升,传统服装企业面临巨大压力。

此时的张玉祥做了一个颠覆性决策:砍掉经营了十余年的工厂生产端,也舍弃了销售端的自营环节,开启轻资产模式,只保留“南极人”这个品牌,向“品牌授权”的商业模式转型。

该决定让南极人从一家传统制造企业,蜕变为一家品牌管理公司,核心业务变为品牌授权,即向供应商、经销商提供品牌授权及综合服务,收取品牌综合服务费、经销商品牌授权费,也就是大众口中的“卖吊牌”生意。

一开始,南极电商受益于中国电商行业的快速崛起,通过品牌授权的轻资产运营模式实现了高速增长。

数据显示,2015年-2021年,南极电商的供应商数量从422家增加到1839家,经销商数量则从1053家增加到了10311家。2015年公司营收、净利润分别为3.89亿元和1.72亿元;巅峰的2020年,这两项数据已暴增至41.72亿元和11.88亿元。

在资本市场上,南极电商也水涨船高。2015年8月,南极电商借壳新民科技上市,当时的市值还不到60亿元,而到2020年7月,市值已经达到584.5亿元,股价最高达23.67元/股,五年间如坐上了火箭般蹿升。

这场资本盛宴直接将创始人推上了财富之巅。2019年11月,张玉祥家族以80.6亿元身家首次跻身《福布斯中国400富豪榜》,开启了财富暴增的序幕。

2020年成为其财富增长的爆发年:先是登上胡润全球富豪榜(100亿元),后又以10亿美元身家入选《福布斯全球亿万富豪榜》,接着11月在胡润百富榜(145亿元,第376位)和福布斯中国富豪榜(142.8亿元,第265位)上双双亮相,完成了从行业新贵到资本大鳄的华丽转身。

那段时间的南极电商,折射出轻资产模式在特定时期的巨大魔力。只是,市场会提醒我们:任何商业神话都逃不过周期的考验,南极电商后来的发展,恰恰证明了这一点。

业绩失速:巅峰跌落谷底

2020年仿佛成了南极电商发展的分水岭,随着品牌授权模式的快速扩张,其渐渐失速,开始面临前所未有的增长瓶颈。

表现在业绩上,营收、净利双双下滑。2021年,南极电商实现营业收入38.88亿元,同比下降6.80%;实现归母净利润4.77亿元,同比下降59.84%。

2022年-2023年,公司营业收入继续下滑,分别同比下降14.88%、18.66%至33.11亿元、26.92亿元;归母净利润更是直接由盈转亏,2021年亏损2.98亿元,同比暴跌162.52%。2023年虽然又回归盈利,达到1.12亿元,但已经倒退到刚上市那年的水平。

反映在市值上,南极电商从2020年高点的584.5亿元跌至2023年的85亿元左右,短短三年市值蒸发超85%。曾经重仓的机构投资者纷纷撤离,北向资金持续净流出。就连交易所都在2021年6月发出问询函,要求公司说明业绩大幅波动的原因。

近十年南极电商市值变化曲线

不仅如此,更深层次的危机在于商业模式的先天缺陷:过度扩张导致授权质量失控,品牌价值被不断透支。

据了解,2018年以来,南极电商(含“南极人”“卡帝乐鳄鱼”等品牌)多次登上国家质监部门及地方消费者协会的不合格产品“黑名单”,产品包括蚕丝被、内衣、童装、冲锋衣、卷发器等。

比如,2018年4月9日,2018年第2批内衣(针织内衣)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不合格企业名单公布。南极人(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一款经典舒绒柔棉保暖内衣(针织内衣)因纤维含量、PH值不合格被点名。

2021年5月,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网站公布,上海奉浦苏宁易购销售有限公司销售,标称南极电商(上海)有限公司生产的蒸汽挂烫机(规格型号:NJ-88/220V-1900W)“结构”项目不合格。

2022年9月,南极人品牌儿童套装,明示下装白/蓝/藏青色面料纤维的含棉量为100%,实测无棉含量,而是含聚酯纤维92%、氨纶8%……

谁都明白,当南极电商将品牌授权给一千多家供应商、一万多家经销商时,就已经削弱了品控能力。更致命的是,随着新消费品牌崛起,年轻消费者开始用“贴牌货”“质量差”来定义这个曾经的国民品牌。中小厂商也不再依赖传统品牌背书,“卖吊牌”的生意逻辑正在失效。

南极电商从高处跌落的案例暴露出轻资产模式的最大软肋:品牌成为纯粹的交易标的而脱离产品本身时,其价值终将被透支殆尽。

转型困局:品牌力透支,“烧钱”难以回天

当“卖吊牌”模式遭遇增长天花板,南极电商决定转型,试图通过“二次创业”的战略调整来重塑品牌价值。

2023年,南极电商以品牌为中心,将原本的品牌综合服务业务拆分为三部分,分别是战略合作授权服务、时尚授权服务和自营零售。

在最新架构里,南极人、卡帝乐鳄鱼等重点品牌被归为战略合作授权服务中;百家好及旗下品牌、贝拉维拉等新品牌被纳入时尚授权服务;南极人的男装、女装和内衣品类则属于自营零售。

其中,自营板块被定位为“破局关键”。南极电商的自营零售以南极人男装、女装、内衣品类为主,建立从源头采购、设计研发、线下销售为一体的一站式产业链新合作模式,专注中高端产品。

产品端,南极人推出了“里程碑系列”新品,包括防晒衣和防晒裤等,单品售价在150元-250元,直接对标蕉下、蕉内、骆驼等新锐品牌走上了“轻奢”的道路。

为配合转型,南极电商还启动了一系列品牌升级动作,包括签约谢霆锋为代言人,在上海两大机场包下巨幅广告;全面更新品牌视觉系统,将沿用二十余年的红底logo改为极简黑白风格;在微博、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媒体大力营销等。

8月初,南极电商曾在投资者互动平台透露,仅去年,公司累计开展的品牌宣传、里程碑产品推广、新店推广等一系列的投放,相应广告费用就达到约1.5亿元。

南极人浦东机场大屏广告

然而,经过一两年的改造,这场耗资数亿的转型陷入了较为尴尬的境地。今年4月,南极电商发布2024年年报。报告显示,公司去年营业收入终于实现24.75%的增长,达到33.58亿元,但归母净利润为-2.37亿元,同比下降312.04%。

今年上半年预计归母净利润还将同比下降,盈利在1200万到1800万元之间,而上年同期为盈利7791万元,下降幅度为84.60%-76.89%。

并且,钱“烧”了不少,但目前来看,南极电商也尚未能打破消费者对其“低价低质”的固有认知,旗下品牌的消费者投诉率依然很高。仅黑猫投诉平台,近两个月有关“南极人”品牌的投诉量就有约50起。

在战略品牌专家、晶捷品牌咨询创始人陈晶晶看来,生存压力与估值修复的双重驱动下,主动求变成为南极电商的必然选择。但其选择的转向路线,与原有能力体系存在明显错位。现在的环境下“烧钱换认知”也仅能为品牌赢得一次与消费者沟通的机会,真正能促成留存与复购的,仍是产品与服务的实际体验。

国际注册创新管理师、鹿客岛科技创始人兼CEO卢克林也认为,对于南极电商来说,转型很必要,但方向错了。“轻奢”并非南极电商基因,高溢价缺品牌资产、缺设计、缺渠道,结果是用别人的游戏规则打自己的短板。

“对南极电商而言,应重视基本盘建设:打造稳定的产品体验与服务口碑。否则,再高的声量,也难以转化为品牌的真实价值。”陈晶晶向观察者网说道。

战略突围?真要对标优衣库?

令人感叹的是,业绩与口碑的双重压力下,近两年,年过六旬的张玉祥打破了一贯的低调,开始频繁出现在公众视野中。

这位自称“被迫营业”的创始人,在接受《天下网商》采访时坦言,自己在过去的15年里,几乎没有怎么出来说过话。一方面不知道该说什么,因为做出让自己骄傲到值得出来说几句的产品。另一方面,他觉得虽然做“品牌授权”的企业很多,但南极电商是其中的“老大”,消费者对自己有颇多的怨言,甚至是骂声。

如今,南极电商求变,张玉祥必须营业,“因为我不说,没人能替我解释。”他想要解释的是,以前的南极人究竟在做什么,犯了哪些错。更想说的是,未来的南极人,想要成为一个怎样的品牌。

而在张玉祥的规划里,南极人的未来要对标优衣库这样的品牌,或者南极人要有迪卡侬的价格、优衣库的品类、Lululemon的品质。他希望消费者以后想到南极人,是“国货真香”四个字。

不过,对南极电商来说,要复现“国货真香”,关键在“货”,要破品牌当前困局,题眼在“品”。

卢克林对观察者网表示,优衣库的核心是“面料研发+快反供应链+全球化规模”,南极电商目前三项皆无。差距在于:对面料的研发投入几乎为零,工厂仍以中小作坊为主,快反周期在45天以上,而优衣库已压至14天。

“要突围,南极电商必须做减法:砍掉非服装品类,聚焦羽绒服、保暖内衣两大优势类目;投资1-2家自有打版中心,把版师、面料实验室前置到华东产业带;与抖音、快手签订‘7天快反’对赌协议,倒逼工厂升级。”卢克林认为,只有这样,南极电商才能从“贴牌批发商”真正转向“产品公司”。

陈晶晶亦指出,优衣库的成功,建立在高度一体化的产品研发、柔性制造、品控管理与线下零售网络之上,而南极电商却在供应链掌控、设计研发与生产制造等关键环节上缺乏积累。

其补充称,要使转型战略不流于口号,南极电商须完成一次深度的能力重构,特别是在人才储备与组织协同方面的支撑,挑战巨大。未来更可行的路径是,在既有分散授权体系的基础上进行结构性“瘦身”与治理升级。

具体而言,应聚焦优势品类,节约管理成本和人力资源。同步建立标准化的品控体系,精选头部供应商,配套动态淘汰机制,提升产品品质和口碑。这样才能从“卖商标”模式深化为更擅长“立规矩”的平台模式。

南极电商的转型之路,本质上是一场从“流量思维”到“价值思维”的艰难转身。过去的南极人靠商标吃饭,未来的南极人,必须补课的是产品基本功。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大连开展涉环境风险企业隐患排查 (来源:中国环境网)转自:中国环境网辽宁省大连市生态环境局近日召开全市汛期环境应急工作视频会议,安排...
3个月躺赚200万元?多地披露... “3个月躺赚200万元,代价是余生被银行追债!”在信贷市场的灰色地带,一个被称为“职业背债人”的特殊...
贵州百灵大股东面临债务危机,投... 记者 萧峰2024年11月8日,证监会一纸《立案告知书》送达贵州百灵(维权),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
上市不足三年遇重大危机 国泰环... 面对每天上千份上市公司公告该看哪些?重大事项公告动辄几十页几百页重点是啥?公告里一堆专业术语不知道算...
天工百米夺冠揭秘:昨晚调试到半... (来源:千龙网)继今年4月夺得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冠军后,北京集聚多方力量研发的人形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