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后“造星人”的7年“造星”路
创始人
2025-08-07 05:56:24
0

(来源:千龙网)

作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源地,北京集聚超300家商业航天领域高新技术企业,产业规模超2600亿元,涵盖了运载火箭、卫星制造、地面站及终端设备、卫星应用服务全产业链,产业链条国内最全。

作为北京商业航天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造星新势力”银河航天(北京)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简称银河航天)已成功发射自主研制的30余颗卫星,创造多颗国际首例。这背后是一个个年轻“拓荒者”孜孜不倦的努力。生于1989年的陈颖,便是其中之一,他用自己7年的“造星”经历,用青春热血书写属于北京的航天创业故事。陈颖的“造星”之路,也是北京乃至中国商业航天从“跟跑者”转向“领跑者”的一个缩影。

创业之初

边干边学 初创团队鲜有航天背景

我国商业航天从无到有,随着社会资本进入商业航天赛道,一批民营商业航天企业涌现。成立于2018年的银河航天是我国商业航天以及卫星互联网领域首家独角兽公司。

成立7年来,银河航天发射的30余颗自研卫星背后,是一个个银河航天人“日拱一卒”努力的身影。他们与商业航天产业共同成长,见证并参与了中国商业航天的全面发展:从基础设施建设到在轨卫星数量增长,从科技创新水平提升到人才体系完善,政策体系持续优化,应用场景不断拓宽,全产业链快速发展。

出生于1989年的陈颖,是最早加入银河航天的几人之一。“在加入银河航天之前,我从事工业信息化相关的工作,和商业航天领域关系不大。当时我还年轻,也没成家,就想来大城市闯一闯,拓宽视野,就做了加入银河的决定。”他讲述,当时公司在初创期,正在搭建第一批创业团队。包括他在内的第一批员工很少有人具有航天背景,也对商业航天这个概念认知不多,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干中学。

在首发星之前,公司制作了两块开发板,搭载火箭第三级发射到太空中做环境测试。他们需要监测和记录开发板在太空环境中元器件的温度、性能等指标,并尝试执行一些星上计算任务。通过这些早期的验证,也积累了整星制造的早期经验。

当初创团队扩展到二三十人,领导层就启动了第一个立方星项目。“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如何系统性搭建研制流程和规范。”陈颖回忆,2018年的中国商业航天产业已经初露光芒。银河航天的团队也初具规模,各个分系统都配备了相应人员。也有越来越多的同事加入,他们带来了成熟完整的知识体系,也极大地充实了公司的技术力量。

公司邀请到哈工大博士毕业的任家栋,他是姿态和轨道控制系统(以下简称姿轨控)领域的专业人才。此后人才队伍不断扩充,公司逐步发展壮大,为后续首发星的研制打下了坚实基础。

首星研制

解开“天书” 从最难啃的骨头开始

有了立方星的积累,首发星乘势立项,其中姿轨控被认为是最具挑战性的分系统之一,它涉及大量复杂的算法与逻辑。但作为创业企业,银河航天还是决定在初期就自主研发,捡“最难啃的骨头”。

在姿轨控中,陈颖负责软件工作,他和同事此前没有接触过这个领域。“我至今还记得,拿到的任务书像‘天书’一样难懂。任务书中的公式一条就长达数十行,而调整一个姿态可能需要组合使用几十个公式。那段时间我的工作就是没日没夜地钻研任务书,全身心投入到任务书的理解与分析中。”

如果对任务书理解不到位,软件逻辑就会杂乱无章,甚至无法运行。遇到问题时,陈颖向任家栋请教,或打电话与技术专家沟通。“那时的技术专家还在外地,我每天会跟他通话两到三个小时。白天他上班,我就在晚饭后与他交流,常常一聊就到晚上九十点。”

因为任务书涵盖了姿轨控的整个生命周期,必须一点一点拆解并弄懂,公司里每个人都是在这样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中进步的。

首发星的研制工作逐步推进,也经历了不少难关。首发星的定位是国内首套搭载Ka和Q/V频段的低轨宽带卫星。其中,Q/V天线需要姿轨控持续控制,使其始终对准地面站。为此,他们设定了地面站的目标方向,并规划了一条跟踪曲线,控制精度要求偏差不能超过0.05度。

2019年的夏天,陈颖和同事在厂房对Q/V天线进行测试。控制精度始终停留在0.5度,离目标非常远。经过了从头到尾全流程排查后,最终发现控制的地方多加了一个参数。这个不必要的积分项在系统运行中会逐渐放大,导致不稳定。修正这一问题后,系统精度成功稳定在0.03~0.04度之间,终于达标。

整个排查时间历时一周,没有目标,只能一点点试,压力巨大的他们甚至一度自我怀疑。“大家都是以战斗姿态、怀着创业决心加入团队的,没有人是为了安逸而来。”陈颖介绍,公司当时大约有50人,其中40余人为技术人员。每个人都专注于一件事——全力以赴完成首发星的研制。在人员、设备、资金都有限的情况下,大家“日拱一卒”,一步一个脚印地解决困难、推进项目。

首次发射

解决意外 经历人生中最漫长的一分钟

摸着石头过河,曲折总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出现。

2020年年初,迎来了首发星发射的日子。但发射前一晚,推迟发射的消息突然传来,原因是卫星周边的环境发现了氦气泄漏。陈颖讲述,技术负责人第一时间意识到这可能会影响已经安装在火箭上的卫星设备,尤其是陀螺仪。虽然陀螺仪属于密封件,理论上是封闭的,但氦气分子极小,即便是微小的缝隙也可能被渗透,从而影响陀螺仪的正常工作。

为保险起见,他们撤掉了发射状态,检查后发现陀螺仪果然已经全部损坏。“我们马上联系北京的同事,幸运的是,他们从仓库中找到了三四个备用陀螺仪,连夜坐飞机送到发射场。设备一到,我们立即进行了更换和测试,整个过程可以说是非常紧张而惊险的。因为如果当时没有及时发现这个问题,卫星发射上天后,姿轨控将完全无法工作。”

2020年1月16日11时02分,银河航天首发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这是国内乃至全球第一颗Q/V频段的低轨宽带卫星。

成都是首发星经过的第一站,陈颖和同事要在这里参与飞控,接收第一轨的遥测数据。他坦言,这个工作从没干过,研发阶段一直在地面,五六百公里高的轨道上,卫星是否能真正精确对准地面上的一个点,心里还是存有疑虑的。

从发射到收到遥测数据,大约有40分钟的“空窗期”。那40分钟里,成都工作现场的气氛格外严肃,谁也不知道任务到底是成功还是失败。发射前,他们都知道过站预定的具体时间点,可当倒计时归零后,遥测却迟迟不来,大家一下子紧张起来。“20秒、40秒、59秒……”每一秒都显得非常慢,终于到一分钟,遥测数据来了。

陈颖说,这是他人生中最长的一分钟,那一刻,整个大厅里的人欢呼雀跃,互相拥抱,非常激动、兴奋,庆祝持续了10秒钟左右。对于一个初创企业来说,首发星不能失败,失败了银河航天可能就此止步。收到第一轨遥测数据并确保星上状态正常,众人悬着的心才算放了下来。

未来展望

吸引人才 继续向更高峰“攀登”

首发星的成功,让银河航天在中国商业航天领域的知名度得到逐步提升,也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力。在陈颖看来,最深的体会是更多优秀人才来到银河,研发体系不断完善,有了更多的创新突破。

在首发星阶段,没有现成“标准化”的东西可依,遇山开路、遇水搭桥,事情来了就想办法解决,完全靠一点一点摸索。从首发星之后的02批卫星开始,流程体系不断完善。如今,新员工加入后,只需一到三个月时间,就能顺利进入状态,把工作流程跑通。姿轨控小组每隔一段时间就有新人入职,现在小组已经从最初的两个人发展到30多人。在姿轨控技术方面,银河航天如今处于领先地位。

目前,银河航天在姿轨控领域已经积累了三套基线软件。其自研的动力学仿真系统,脱离了硬件依赖,实现了纯软件仿真。这是互联网基因的极大体现,使用这套系统,能够在一周之内完成所有单机的试飞,效率远超传统方式。

陈颖说,作为个人,他经历了中国商业航天从起步到兴起的过程,也见证了银河航天从零起步的全过程。如今他已经在银河航天工作了7年,回想那个令人兴奋的2018年,他用“攀登”二字来形容。他认为,银河整个初创团队就像在登一座很陡峭的山,目标很明确——必须把首发星做出来。每个人都咬着牙往上冲,彼此协作、互相支持,力求最终“登顶”。银河航天的探索从未止步于此。未来在姿轨控方面,银河航天将围绕星上云计算、星上智能处理,以及星间通信等能力展开攻关。

就在北青报记者结束采访的当天,收到了一组最新消息:北京时间2025年8月4日18时21分,我国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7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据介绍,本次发射的一组卫星,由银河航天承担研制,这是民营商业航天公司首次批量研制此类卫星。

中国航天的未来,还有无限可能等着陈颖们去探索,去“攀登”。

内存

北京加快打造商业航天千亿级产业集群

北京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发源地,核心研发单位占全国50%以上,拥有大部分国家航天大型研发配套基础设施和专业型技术人才。更有超300家商业航天领域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北京,产业规模超2600亿元,商业航天百强企业、上市企业和独角兽企业约占全国半壁江山。

北京的商业航天涵盖了运载火箭、卫星制造、地面站及终端设备、卫星应用服务全产业链,产业链条国内最全。北京市产业基础国内领先,目前,“南箭北星”格局初步形成。

其中,“南箭”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丰台区、大兴区,聚集了全国70%以上的商业火箭整箭企业,拥有全国最全的火箭研制产业链,取得了火箭领域多个“第一”。“北星”以海淀区为主,集聚了一批商业卫星制造企业,形成了全国卫星制造产业链最全的聚集区,整星研制能力全国领先。

同时,北京深化市区协同,做强“南箭北星”。聚焦可重复使用火箭和低成本、批量化卫星两条主线,积极谋划高品质园区建设,深化产业空间布局。

在经开区瀛海镇启动建设“火箭大街”,占地97亩,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首期投入超过25亿元,目前已在周边集聚近60家星箭相关企业,民营火箭整箭企业占全国70%以上,其中2024年新引进蓝箭鸿擎等企业6家。

在海淀区北清路布局空天信息应用创新集聚区,首期以中关村壹号为启动区,已挂牌“海淀区商业航天中心”,后续拟在西北旺镇新建超20万平方米集研发中试于一体的“卫星小镇”。

在丰台区建设“卫星互联网产业园”,依托中国星网集团系统研究院与应用研究院两大平台落地汇集资源,2024年新招引7家商业航天企业落地。

在大兴区启动商业航天产业基地一期建设,目前219亩土地全部具备供地条件。

北京充分发挥在航天领域创新资源丰富的优势,以政策先行先试、产品示范应用为驱动,为科技强国、航天强国建设贡献北京力量。为加快推动商业航天创新发展,北京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30余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搭建高能级创新平台,解决产业重大共性技术需求,比如,围绕可重复使用火箭、卫星互联网、天基环境探测、新型空间动力等4个方向谋划布局8个重点实验室。设立“北京市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创新中心”,统筹火箭型号任务开发等工作。

北京还将商业航天场景纳入《北京市2024年科技新场景工作要点》,统筹推动在自然资源、森林防火、建筑工程、气象监测等行业推广场景应用,发布首批商业航天十大典型应用场景。支持成立中关村亦创商业航天联盟,构建运载火箭、卫星研制、卫星应用、型号配套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平台。根据《北京市加快商业航天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8年)》,到2028年,北京商业航天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产业能级明显提升。面向产业创新发展的基础研究不断加强,形成一批原始创新成果。产业规模持续壮大,引进和培育50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00家以上专精特新企业和10家以上独角兽企业,上市企业数量超过20家。“南箭北星”产业空间格局进一步深化,建成2个特色产业聚集区和若干特色产业园,壮大商业航天千亿级产业集群。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学习最新或2023(历届)全国...  敬爱的党组织:  三月上旬,我认真收听收看了本次“两会”的新闻专题报道,以下是我对于两会学习的思想...
实控人将发生变更,河化股份8月... (来源:北京商报)北京商报讯(记者 马换换 王蔓蕾)8月6日晚间,河化股份(000953)披露公告称...
最新或2023(历届)党员两会... 敬爱的党组织: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其中一个重要的功能是提供公共讨论的民主平台,集合代表委员及公众的智...
数字化转型推动教育管理决策优化 (来源:新华日报) □ 孙莉梅 在数字化转型浪潮的推动下,教育管理正经历着从经验主导到...
关于最新或2023(历届)全国...   尊敬的党组织:  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今天在北京拉开帷幕。俞正声主席在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将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