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分子总编辑周忠和等7位学者获2025未来科学大奖
创始人
2025-08-06 12:56:25
0

图源:未来科学大奖

文 | 李珊珊

●                ●     

86日上午,2025年未来科学大奖获奖名单在北京公布,今年是这个民间科学大奖的十周年。未来科学大奖目前设置“生命科学奖”、“物质科学奖”和“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三大奖项,单项奖金约720万元人民币(等值100万美元)。

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河北地质大学特聘教授季强,以及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徐星和周忠和,共同获得生命科学奖,每位获奖人将拿到1/3的奖金。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所长方忠、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戴希和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副所长丁洪共同获得了物质科学奖,每位获奖人将拿到1/3的奖金。

物理学家、企业家卢志远获得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独得该项目的奖金。

鸟类从何而来,究竟是源于恐龙还是鱼类,长期以来在古生物学界存在巨大的争议1990年代,季强和陈丕基(已故)分别报道了发现于中国辽西地区的世界上首例带羽毛的非鸟恐龙化石,开启了带羽毛恐龙化石发现的序幕。徐星和周忠和发现并研究了一系列从恐龙到鸟的过渡物种。他们通过系统发育分析、解剖学研究和功能推测,从形态和功能上建立了恐龙和鸟类之间的链接,为鸟类是兽脚类恐龙的一个演化支系提供了确切证据。他们的系列工作将鸟类起源于恐龙从假说转化为被广泛接受的科学理论。

拓扑电子材料的发现被认为是凝聚态物理领域近年来最具突破性的进展之一。这类材料在其体态电子能带结构中展现出非平凡的拓扑性质,从而产生具有极强稳定性的表面导电态。拓扑电子材料将拓扑学的抽象数学之美与电子材料的实用功能性结合在一起,为自旋电子学、量子计算与能源技术等多个领域的应用开辟了广阔前景。方忠、戴希和丁洪的工作在拓扑电子材料的计算预测以及实验实现方面作出的贡献。

卢志远率先开发了新一代非易失性存储器(NVM)技术,那是一种断电也不会丢失数据的“超级U盘”。卢志远的研究使得这种芯片寿命更长、容量更大、速度更快、体积更小。基于这些关键发明,卢博士带领团队成功开发了新一代NVM存储产品,并为非易失性存储技术的未来奠定了技术基础,进一步推动了人工智能、移动通信、云计算及边缘计算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本届的获奖者中,周忠和为知识分子总编辑,徐星和戴希是知识分子专家委员会成员

生命科学奖

获奖者:季强、徐星、周忠和

获奖理由 

发现了鸟类起源于恐龙的化石证据

季强,1951年出生于江苏,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后在德国洪堡基金的资助下至德国盛肯堡自然博物馆进行博士后研究。曾任北京中国地质博物馆馆长,卸任后继续从事科研工作,现为河北地质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以及常州中华恐龙园终身馆长。

徐星,1969年出生于新疆伊犁,1992年从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古生物与地层学专业毕业。2002年,徐星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2003开始,担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2023年,徐星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次年为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

周忠和,1965年出生于江苏,198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1999年毕业于美国堪萨斯大学生态与演化生物学系,获博士学位。1992至今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学研究所工作,先后担任副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学研究所第九与第十任所长。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0年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15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恐龙演化成鸟类,几乎是生命演化历史中最为震撼的一幕。1868Thomas Huxley提出鸟类起源于恐龙的设想以来,因为一直缺乏坚实证据,该观点长期存在争议。

1970年代,John Ostrom重新复活该假说,并提出鸟类一种小型虚骨龙类恐龙。1996年担任中国地质博物馆馆长期间,季强发现了恐龙与鸟过渡时期的中间产物“中华龙鸟”,后被修正为美颌龙科恐龙,季强也接受修正并推动了共识的形成。尽管“中华龙鸟”的初步判断尚欠准确,但这项发现鸟类兽脚类恐龙起源说提供首个形态学铁证,重创鸟类由鳄鱼进化而来的“鸟类鳄类起源学派。从一定意义上,季强团队1996年发现的那块带着羽毛的恐龙化石,永远改变了生命史叙事的轨迹,也引发了之后现代鸟类起源研究的大爆发。

2003年,徐星发现的前后肢分布类似鸟类羽毛的“顾氏小盗龙”登上了《自然》杂志,这种化石中的新物种成为了鸟类飞行经历了四翼恐龙阶段的依据。2005年,徐星及其团队在内蒙古境内挖掘发现的二连巨盗龙是迄今发现最大体型的长羽毛恐龙,该发现被美国时代杂志评为2007年世界十大科技突破2009年,当选英国伦敦地质学会终身荣誉会员2011728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徐星等人的结论改写了始祖鸟的地位:始祖鸟并非鸟类,而是原始的恐爪龙类。除此外,徐星还参与命名了80多种恐龙,被媒体称为“最会起名”的恐龙院士。徐星撰写的文章《飞向蓝天的恐龙》被人教版语文教材编委选中编入小学语文四年级课本并沿用至今。

周忠和在大学毕业后曾短暂地研究过一段时间的鱼类化石,后在研究鱼类期间意外地发现了两块原始鸟类化石,意识到了这方面研究的价值,将自己的研究方向转向了原始鸟类研究。1995年,他和侯连海等人通报了对在辽宁西部一种原始鸟类的研究成果,并将其命名为孔子鸟(Confuciusornis,此后,扎根于辽宁西部的热河生物群,围绕原始鸟类的化石研究,从孔子鸟到热河鸟,一直到全世界最古老的鸟类——郑和八闽鸟,周忠和领衔的热河生物群课题组,几乎解封了热河生物群,也完成了对早期鸟类谱系的修订。

本次获奖后,徐星在采访中讲到了古生物学研究的魅力:古生物学家有时候也被称为远古世界的探险者,古生物学最大的魅力之一,便是在大自然中自由地探索,在这些代表着一万年前的岩层中探索地球几百万年前的秘密。

而对于这种振奋人心的探索,周忠和则曾提到,发现虽然具有偶然性,但要想在理论上有所建树就不能靠运气了不仅要有扎实的基础,还需要具有挑战权威观点的勇气。

物质科学奖

获奖者:方忠、戴希、丁洪

获奖理由

在拓扑电子材料的计算预测以及实验实现方面做出的贡献。

方忠,1970年生于湖北,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物理系,并在那里拿到了博士学位。1996-2003年,至日本和美国求学2003年,方忠归国,加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成立了计算物理学研究组,聚焦研究凝聚态理论和计算物理学,特别是自旋-轨道物理和拓扑物理学。2019年,方忠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戴希,1971年出生于浙江杭州,1989年入浙江大学,1999年在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拿到博士学位。之后先后在香港科技大学、美国波士顿学院和新泽西州立罗格斯大学从事科研工作。2003年进入香港大学物理系工作,2006年回到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担任研究员。

丁洪,1968年,出生于湖南长沙,1990年,丁洪本科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95年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先后在美国阿尔贡国家实验室、波士顿学院大学任职。2008年,丁洪辞去波士顿学院大学的教授职位全职回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担任研究员。2023年,丁洪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5年国际上拓扑绝缘体研究开始兴起。方忠和戴希一同关注到这个领域,并开始合作研究拓扑电子材料。

拓扑电子材料的发现被认为是凝聚态物理领域近年来最具突破性的进展之一。这类材料在其体态电子能带结构中展现出非平凡的拓扑性质,从而产生具有极强稳定性的表面导电态。拓扑电子材料将拓扑学的抽象数学之美与电子材料的实用功能性结合在一起,为自旋电子学、量子计算与能源技术等多个领域的应用开辟了广阔前景。

尽管凝聚态理论预测了多种类型的拓扑能带结构的存在(通常借助理想化的“玩具”模型),在真实材料中发现这些结构仍极具挑战性,犹如大海捞针。方忠与戴希发展出一整套计算方法,使他们率先预测出一系列拓扑材料,包括拓扑绝缘体、量子反常霍尔材料、以及Weyl半金属等。与此同时,丁洪在将理论转化为实验现实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他通过对角分辨光电子能谱技术(ARPES)的创新性使用,首次在方忠和戴希预测的半金属材料中实验验证了Weyl费米子的存在。他们开创的方法现已被全球科学家广泛采用。

2008年,方忠获国际理论物理中心ICTP2011,方忠当选美国物理学会会士(APS Fellow)。方忠还曾获得全球华人物理学会亚洲成就奖、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求是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周培源物理奖、周光召基础科学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

2014年起,戴希连续十年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他曾获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全球华人物理学会亚洲杰出科技成就奖,周光召基础科学奖,周培源物理奖,美国物理学会会士,美国物理学会James C. McGroddy新材料奖等。戴希还曾入选了第二届新基石研究员,他是香港科技大学的首位新基石研究员。

2023,方忠和戴希等合作的“拓扑电子材料计算预测”项目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也是当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中唯一的一等奖。

丁洪曾获阿拉丁光源奖(1995)、斯隆奖(1999),中国侨界“创新人才”贡献奖(2010),并于2011年被选为美国物理学会会士,丁洪还是首批接受资助的新基石研究员之一。

2018年,丁洪在“固体中发现Weyl费米子”的工作入选物理评论Physics Review)系列期刊125周年纪念论文集,文集中收录了49对物理学产生重要影响的工作,其中34项获诺贝尔奖,丁洪的工作是唯一入选的来自中国本土的工作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

获奖者:卢志远

获奖理由

在非易失性半导体存储单元密度、器件集成度和数据可靠性领域的发明和引领

卢志远,1950年出生于中国广州,1977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卢志远曾在AT&T贝尔实验室领导研究项目后受聘于中国台湾工研院电子所担任副所长,负责主持当时中国台湾研发项目亚微米计划,成功研发出了当时全球领先的8英寸高密度D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制造技术使得中国台湾拥有了八吋晶圆产制能力。

卢志远率先开发了新一代非易失性存储器NVM那是一种断电也不会丢失数据的“超级U盘”,卢志远的研究使得这种芯片容量更大、速度更快、寿命更长、体积更小。基于这些关键发明,卢博士带领团队成功开发了新一代NVM存储产品,并为非易失性存储技术的未来奠定了技术基础,进一步推动了人工智能、移动通信、云计算及边缘计算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目前,卢志远是旺宏子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作为杰出企业家和科技领导者的经历之外,卢志远也拥有丰富的科研成果,发表500篇科论文,拥有160多项发明专利。他是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美国物理学会APS美国国家发明家学院院士以及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士并曾担任IEEE电子元件期刊编辑长达15并获颁2012 IEEE Frederik Philips AwardIEEE千禧杰出奖章

星标《知识分子》公众号,会错过每日科学新知!星标《知识分子》,紧跟前沿科学,一起探索科学的奥秘吧!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学习最新或2023(历届)全国...  敬爱的党组织:  三月上旬,我认真收听收看了本次“两会”的新闻专题报道,以下是我对于两会学习的思想...
实控人将发生变更,河化股份8月... (来源:北京商报)北京商报讯(记者 马换换 王蔓蕾)8月6日晚间,河化股份(000953)披露公告称...
最新或2023(历届)党员两会... 敬爱的党组织: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其中一个重要的功能是提供公共讨论的民主平台,集合代表委员及公众的智...
数字化转型推动教育管理决策优化 (来源:新华日报) □ 孙莉梅 在数字化转型浪潮的推动下,教育管理正经历着从经验主导到...
关于最新或2023(历届)全国...   尊敬的党组织:  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今天在北京拉开帷幕。俞正声主席在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将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