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信报手笔)
楼市传来“喜讯”,地产业界及部分政党建议设立“购房通”措施,容许内地居民“调钱”来港买楼。财政司司长陈茂波日前亦透露,特区政府正与相关中央机构研究,拟在合适范围内,放宽内地人才把资金调来香港置业。事实上,鉴于港府财赤严重,急于提振卖地收入,“购房通”被部分政界人士视为势在必行。然而,正如前特首梁振英警告,此举恐会令港人置业更趋困难,副作用相当严重。正因如此,“购房通”适宜设置严格门槛,把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购房通”倡议最早来自今年3月份,身兼全国人大常委的民建联立法会议员李慧琼出席“全国两会”时,提出参考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机制,设立约200亿美元或1000亿元人民币资金池额度,容许内地居民把境内资金调来香港买楼。她当时表示,相比起“股票通”和“债券通”,200亿美元额度其实很小,“仅占国家外汇储备的0.5%至0.6%,对人民币影响轻微,且资金仍留在我国的香港。”
这项建议的背景,源于在现行外汇管制措施下,内地居民每年最多只可兑换5万美元外币。尤其是内地当局近年严打“走资”,大力整顿各种非法及灰色渠道,令内地民众“调钱”愈来愈难,此番趋势对本港物业市场、奢侈品市场以及澳门赌业皆造成颇大影响。与此同时,这两年有数以十万计“高才通”等内地人才来港,但他们的换汇额度依然不变,很大程度上“人能来,钱不能来”;每年5万美元莫说置业买楼,就连租屋及日常开支也未必足够应付。
除此之外,早自港英时期开始,港府长期依赖“高地价政策”;但近年库房财赤严重(2020年至今累计赤字逾5000亿元),加以在楼市低迷下,卖地收入接近“清零”,导致当局日益入不敷支(财政储备由2018年高峰期多达1.2万亿元,到现在只剩6000多亿元),对施政构成巨大掣肘。
01
刺激楼市作用不容小觑
举例说,在2018年度,港府卖地收入达1648亿元,连同“辣招税”进账(336亿元),占该年度库房总收入(6124亿元)接近三分之一。相反,截至2024年底,港府2025年度卖地收入仅40多亿元,较高峰期缩水逾90%。正因如此,部分政界人士认为,当局有必要提振卖地收入,以维持政府正常营运,故有需要“出手”扶持楼市。再者,身为“第一大党”的民建联主动抛出“购房通”倡议,财爷陈茂波亦已“打开口牌”、表明“正在与中央研究”,这项措施被视为甚有机会“成事”;当然,最大关键系于中央是否“开绿灯”。
投行瑞银日前发表报告,指“购房通”额度若定为1000亿元人民币,按70%按揭额计算,最多可为本港楼市带来3630亿港元购买力,相当于去年全港住宅总成交额(一二手合计约4510亿港元)之81%。更进一步看,假设平均每个住宅单位价格为800万港元,3630亿港元可消化约4.5万个单位,相当于未来3至4年楼市供应量(约11万伙)超过四成。换句话说,“购房通”潜在威力即使“打个五折”,对本港楼市之刺激作用仍不容小觑。
不过值得留意,本港楼市向来充满争议,“跌市”固然会带来问题,“升市”却也不是人人乐见。正如前特首梁振英指出,本港土地及住宅供应曾经严重短缺,导致楼价飙升,市民置业艰难;随着港府多年努力“觅地”,近年房屋供应才开始略为增加,楼价亦较高位回落接近三成。但现在若引入“北水”买楼,梁振英担心会使额外供应量“一笔勾销”,挤压本地市民置业需求,令港人再次“上车难”,故他慨叹“为谁辛苦为谁忙”。
02
采闭环运作 添限售期
总的来说,考虑到内地来港人才的置业安居需求,再加上港府提振卖地收入之需要,“购房通”倡议值得认真研究。另一方面,这项措施可能带来很大副作用,故必须制定严格的限制和门槛,把负面影响降到最低。举例说,为减少“走资”风险,“购房通”资金池该如“股票通”和“债券通”,以“闭环”形式运作;具体方法可以包括为相关物业设置限售期(例如5年后才可沽售,否则须付惩罚性“辣招税”),卖楼套现的部分资金亦必须兑回境内人民币。
此外,港府教育局上周修订政策,规定“高才通”的子女必须在港住满2年,才可用“本地生”身份、以受资助学费水平入读大学。同样道理,内地人才亦应该要在港住满若干年(例如3年以上),才可获准申请“购房通”换汇额度买楼,藉此防止有人滥用该机制“跨境炒楼”。
03
分批释放额度防滥用
同时,为免购买力在短期内大爆发刺激楼价急升,“购房通”额度适宜分批释放,例如以3年为期,每月额度约30亿港元(36个月约1080亿港元)。讲到底,房屋政策兹事体大,“购房通”倡议有其道理,但当局制定政策时必须小心谨慎,并从全局角度作出长远考虑,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否则的话,该措施即使能够解决一些问题(楼市低迷、库房干塘、人才安居),却恐怕又会造成另外一些难题(楼价飙涨、置业艰难、滥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