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涝灾害期间,洪水易携带生活垃圾、粪便、农药、工业毒物等,导致饮用水污染,给居民健康带来风险。因此,需重点关注饮用水卫生及安全,做好以下事项:
一、不喝生水
洪水中极可能携带有毒有害物质及致病微生物,即便肉眼干净的河水、井水等也可能被污染,直接饮用有危险。应只喝开水或符合卫生标准的瓶装水、桶装水;装水的缸、桶等须保持清洁;取自井水、湖水等的临时饮用水,务必消毒。
二、勤洗手,不共用个人卫生用品
不干净的手可传播霍乱、痢疾等肠道传染病。要勤洗手,避免共用毛巾,做到一人一巾并经常晾晒或消毒。接触食物前、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均需洗手,使用流动水和肥皂(洗手液)揉搓20秒以上;不具备洗手条件时,可用湿巾擦拭。
三、保持环境卫生
洪水过后,及时清扫被浸泡的房屋及家具,配合做好消杀工作。受粪水、污物严重污染的饮食环境等需预防性消毒,一般环境以清扫为主。清除住所外污泥并垫砂石或新土,家具清洗后再搬入;整修厕所和禽畜圈,杜绝随地大小便,粪便、垃圾要放在指定区域并做好无害化处理。
四、保护皮肤
手脚避免长时间浸泡在水中,以防溃烂和皮肤病。因工作需频繁接触水时,要间隔休息恢复血液循环,可戴防水手套(雨靴)减少直接接触;浸泡后及时擦干消毒,出现红肿、瘙痒等症状,用抗生素软膏处理。同时,积水可能掩盖深坑、电线等隐患,避免涉水以防意外。
五、保持乐观心态
保持积极心理状态和良好生活规律。为老弱病残孕等创造较好生活环境,最好有家属陪伴。要控制情绪,家属多关注亲人情绪并帮助稳定,可预备速效救心丸等药物。
六、做好健康监测
发热、咳嗽、腹泻等是传染病、食物中毒的早期信号,要主动监测自身及家人健康,出现持续性症状及时就医。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的有效手段,建议老人、儿童等重点人群合理接种,降低患病风险。
(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杨兴光、韩扬 供稿,贺照阳 通讯员 刘祥征 整理报道)
下一篇:长途顺风车司机车轮上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