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秦燕玲
“没想到我/我们可以获得贷款!”这是证券时报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听得最多的感叹。这个“我”或“我们”,是半路辍学但始终要强的寿光蔬菜合作社负责人;是炸过油条、干过木工、做过蜡烛但最后选择从零开始制造各类散热器的“高能量”大爷;是曾日入几十万、2019年“双反”政策后慢慢重回巅峰的木制品五金配件出口企业;是从校门到工厂门、从打工到创业都在越野摩托车行业“打转”的老板;是在重庆打拼十几年的哈尔滨五常“姐妹花”……他们是全国千万户小微企业主、个体工商户的缩影。
共享数据、用好数据,是支撑这些“没想到”的关键因素。去年10月以来,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依托工作专班打破各类政务数据共享壁垒,让金融机构能更精准刻画小微企业画像,提高定价能力、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实现风险更可控,推动实现“敢贷愿贷能贷会贷”。同时,金融监管部门还在持续迭代自有数据模型,通过深度挖掘资金账户往来数据,让金融服务更高效、精准地送到小微企业身边。
“没抵押、难担保,但我们想用钱”
“我们确实没有抵押物,也很难找到担保人,但我们想用钱,只有单据,这不就难住我们了吗?”寿光市三洋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企业融资经理李露告诉记者,从原材料采购到生产再到运输,整个周期约为半年,前期仅有30%的定金,如果海外客户回款不及时,公司垫付资金的压力就非常大。“尤其是我们这种外贸企业,业务量大,垫付资金量非常大。”
在过往20年发展历程中,三洋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找过担保公司,也帮其他企业担保过、承担过担保责任。“现在我们不想再扩大担保圈了,宁可不贷款,自己负重前行、慢慢走,因为谁也不能保证跟你‘玩’的都能正常走下去。”
没有担保、缺少抵押,小微企业最关键的信用风险该如何把控?从财务三张表,到工资流水、公积金信息、企业税务、用电数据……银行机构持续扩大数据范围,在各类数据支撑下进行风控,推动普惠金融在过去一段时间快速发展。但当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已超过30万亿元时,局部的、单体的小微企业融资困境就变得更加个性化。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分布于各县级的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专班,不仅通过“千企万户大走访”活动,对接金融资源的供需两端,还进一步推出了“发现问题—提出建议—协商解决—跟踪辅导”的全流程服务模式,解决小微企业融资受阻的个性化难题。
在山东,这样的全流程服务模式被称为“联合会诊机制”,意在对有融资需求但暂不符合办贷条件的企业逐户进行把脉问诊,区县协调机制、工作专班定期召开“联合会诊”专题会,必要时邀请有关部门或单位参加,集中人员、集中部门、集中时间商定解决方案,研究解决影响小微企业融资质效的问题和诉求。
最终,寿光市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专班,借助外汇管理、海关等部门的系统联通数据,指导寿光农商银行以包含出口报关频次、收汇稳定性、海外市场占有率等维度的信用评估体系进行综合评估,为企业精准匹配报关单融资产品。2025年3月,银行依据专项授信模型审批贷款额度,将出口报关单转化为信用资产,运用区块链技术实现关单数据实时核验,仅用72小时就向企业发放了1500万元贷款。
“我们最大的感受就是不用抵押、不用担保了。”李露笑称,“现在在政府和银行的帮助下,我们想把国内工厂的订单慢慢再往日本、加拿大等区域发展,把营业额逐渐提上去,恢复到当年辉煌的时候。”
持续深入挖掘数据价值
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通过畅通数据共享渠道,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过去困扰银行机构放贷的数据“有没有”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金融监管部门以及各金融机构对数据价值持续挖掘与开发,进一步释放了数据要素潜力,助力金融资源更精准、高效地“找到”目标客户。
在重庆金融监管局办公楼的一处显示大屏上,一幅网状伞形传播路径的图谱引发众人惊叹。
“你们看到的就是重庆市内现代产业体系的资金图谱,现在一个个闪动的点说明前台有人在调取运用相关数据。”重庆金融监管局普惠金融处处长陆玉向记者介绍,当下展示的是中西部首个“数据共享+业务协同”金融综合服务网“金渝网”在产业数字金融服务场景下的具体应用,点的大小代表了资金往来量多少,点越大就意味着在产业链中处于越核心的位置。
“这样的数据量意味着基本上可以覆盖重庆辖内370万户市场主体,并且,由于数据本身的标准化和高质量,也为后续数据的深度挖掘打下了坚实基础。”陆玉称,在数据开发过程中,主要锚定能反映企业实际经营的“黄金字段”,总结沉淀出较为准确、通用的检索与统计规则,形成基于金融数据的企业画像名片。
具体到应用场景,目前重庆金融监管局已运用金融数据刻画重庆市重点产业链24万户制造业企业、供应链370万户市场主体整体布局,由此实现了双重维度描述企业:产业链位置和资金往来本身。截至目前,基于企业实际资金往来,金渝网已成功绘制全市现代产业的43条产业链资金图谱,为资金链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四链”融合发展提供支撑。
数据应用落地
助力金融供需高效对接
“2024年以前,我们基本上没用过贷款。”浩森摩托总经理张海林说起自己的贷款经历,“为什么不用?因为觉得要抵押、门槛很高,那些都是国有企业、大企业做的事情。”
“以为自己没资质”“担心自己信用不够”“总想找中介人帮自己看看”是一部分“信贷白户”敲开金融机构大门前的普遍顾虑。而这种金融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心理错位,在金融监管部门进行深度数据挖掘并向金融机构筛选推送客户清单之后得到有效缓解。
中国银行重庆分行普惠部副总经理高文捷告诉记者,浩森摩托虽然是中行多年的国际结算业务客户,但此前并未听其提起过贷款需求,直到对接重庆金融监管局通过“信易贷·渝惠融”平台推送的协调机制名单后,才捕捉到了浩森摩托的融资困境。
陆玉表示,借助数字手段推进的普惠金融,从结果导向来看与传统普惠信贷投放并无差异——只要有足够人力、摊子铺得够广,最终都能把有效需求挖掘出来并实现贷款投放。但从成本与效益角度来看,那样的方式很难实现也不可持续。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数字技术的引进,可以最大程度地将经过充分竞争的金融服务和金融资源更公平地投入到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
在金渝网的赋能下,自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建立以来,重庆金融监管局自上而下推荐高质量小微企业名单10.9万户,其中9万户没有存量贷款、6.7万户从来没有在银行获得过贷款。发掘融资需求1.69万户,已完成授信1.08万户,授信金额达232.9亿元。
陆玉强调,借助数字化应用推动信贷资金直达基层是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方向,但并不是唯一。因为数据本身也可能存在偏差,如果只是完全依赖数据,可能就会“失之毫厘、缪以千里”。未来仍需要坚持“两条腿走路”,线上“数智”转型释放数字信息效能,线下同步采集融资需求,同时开展风险苗头识别、融资辅导辅助、金融政策宣讲等工作。
上一篇:景区走来一群“红马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