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人民日报评论
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听众朋友们,晚上好。
“知了猴”“节流龟”“爬蚱”……这是一种凭借称呼就能判断说话人所在地域的生物。夏夜里手持塑料瓶,打开手电筒,走进公园、树丛,兴致勃勃地扫视每一棵树干,在发现“宝藏”后迅速捏起、装进瓶中……这是一项一年一度的“夏夜寻宝活动”。小小知了猴,何来这么大吸引力?这一“传统项目”为何成为年轻人们的心头好?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知了猴又称金蝉,在我国南北方均广泛分布,是备受热捧的“夏日限定美食。从6、7月开始,无论饭店包厢还是路边排档,大都此起彼伏地回荡着那句“来盘炸知了猴!”在一些北方地区的烧烤摊,炸知了猴更是必点招牌菜。当金黄油亮的知了猴从热油中捞出,带着滋滋余响,散发浓郁锅气,嚼上一口可谓是嘎嘣脆、焦酥香。此外,知了猴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以及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和多种维生素。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这个来自大自然的馈赠曾是珍贵的天然营养补给。
如今在许多地方,“摸知了猴”这项活动早已超越饮食范畴,成为地域文化和风土人情的一部分。比如在山东、河南等地,摸知了猴似乎是刻在DNA里的“隐藏技能”,仿佛到了一定年龄就会自动解锁,笔者第一次“创业”,就是小学时把摸到的知了猴拿到市场卖掉;在空调尚未普及的年代,摸知了猴是夏夜的重要消暑方式;还有一些“摸猴高手”会把“战利品”分给邻里、亲朋,对方再回赠几个鸡蛋、一屉包子,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就这样拉近。
如今,“摸猴技能”已经传遍全国,成为都市打工人的全新解压方式;有的学校还会组织摸知了猴活动,带小朋友感受自然、体验劳动。可以说,摸知了猴的一次次“出圈”,是城市化进程的“自然觉醒”。人们在树影间窥见自然的奇妙,明白“金蝉脱壳”的本来含义;感谢大自然的礼物,重温草木鱼虫对人类的馈赠。这个过程中,劳动没有KPI,“打野”不需要盯着屏幕,天地灵气、日月精华变得触手可及。从“佝偻者承蜩”的典故到“City Dig”的流行,串联起祖辈的回忆与新生代的好奇,奏响了自然与人类的共鸣交响。
如今,金蝉的“成色”也越来越足,融入新兴消费场景,催生乡村振兴的产业。比如,有的面包店推出了知了猴蛋糕、知了猴面包等嘎嘣脆创意单品,吸引不少年轻人尝鲜;有的村庄“家家种果树,户户养金蝉”,以“金蝉村”品牌带火农家乐;有的地方发展林下金蝉养殖基地,建起从孵化、养殖到收购、销售的产业链……从童年乐趣到致富法宝,“小昆虫”串联起的不仅是“大产业”,更是城乡联动的活力脉搏。
当然,在盛大的夏日狂欢背后,也要始终牢记生态平衡这道必答题。要知道,蝉的幼虫在土壤中蛰伏数年甚至十余年,才换来短短数周的成虫时光;它们不仅是人类的珍馐佳肴,也是鸟类、蛙类等众多生物的食物来源,是生态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因此,在享受乐趣与美味的同时,更要守住“取之有度”的底线——不“一网打尽”,给幼虫留出生长空间;不破坏栖息地,让蝉的生命周期得以完整延续。唯有如此,这份“夏夜寻宝”的欢愉方能代代相传,“金蝉脱壳”的神奇才可不断上演,“树树蝉鸣”的清越之声才能岁岁回响,天人共生的和谐旋律才能永恒奏鸣。
这正是:
夏夜手电照树忙,解压享味韵悠长。
寻趣致富需有度,人蝉和谐共炎光。
大家晚安!
(文|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