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叶麦穗
提振消费再迎政策“东风”。
7月3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实施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与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随后国有大行陆续表态,将积极响应相关政策,助力消费升级与服务业焕新。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新政具体执行细则还未披露,但据公开信息显示,在此之前至少已经有三地实施了消费贷贴息政策,贴息幅度多在1.5%左右。
国有大行火速响应
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对个人消费贷款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进行贴息,有利于通过财政金融联动的方式,降低居民信贷成本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融资成本,更好激发消费潜力、提升市场活力。
国有大行第一时间响应。工商银行发布公告称,将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优化办理流程、简化手续,推动政策尽快实施;农业银行表示,将积极落实会议部署,按照有关部门要求,进一步简化申请流程,提升办理效率,加强资金合规使用,确保贴息政策精准高效直达广大消费者和服务业经营主体,及时将政策精准传导至千企万户。
建设银行表示,将按照上级单位有关要求,切实做好个人消费贷款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的传导落实,让消费市场参与方更加便捷地获得国家政策红利,激发消费潜力,提升市场活力,以高质量金融服务助力扩大消费需求,提升消费能力,更好发挥消费在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拉动经济增长中的积极作用;中国银行则表示,将全力抓好贴息政策的组织实施,推动政策尽快落地,以高效、精准、优质的金融服务,推动政策红利直达广大消费者和服务业经营主体,为激发国内消费潜力贡献金融力量。
8月4日,邮储银行也公告称,该行将积极组织开展个人消费贷款与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落地实施工作,扎实推动政策传导落地。邮储银行将发挥遍布城乡的网点网络优势,切实降低城乡居民消费信贷成本,全力确保国家政策红利及时、惠及消费者。
同日,交通银行表示,后续将积极贯彻落实国常会贴息政策要求,以数字化手段和创新金融产品支持提振消费,更好服务人民美好生活,精准滴灌商圈金融需求,切实发挥交行零售信贷在促消费、扩内需、惠民生方面的积极作用。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主任曾刚指出,国常会部署的个人消费贷款和消费行业贷款贴息政策,核心是通过财政金融联动来提振消费、激活市场,旨在降低居民信贷成本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融资成本,激发消费潜力,提升市场活力,对冲外需波动,促进经济增长,同时推动消费基础设施升级和服务能力提升,助力经济结构的长期转型。
记者注意到,在此之前已经有多地实施过消费贷贴息政策。据华创证券不完全统计,2024年来至少有四川、重庆、杭州余杭区三地开展个人消费贷贴息,其中四川实施时间早(2023年9月开始,延续至今)、范围广(全省范围)。三地均对符合一定条件的个人消费贷进行贴息,但实践各不相同:据四川省政府、重庆市商务委员会、杭州市余杭区财政局:四川限定购买的商品品类(汽车、电子产品、住房装修、家电家具4 类);重庆限定购买的商户(在限定的家装、家电、家具、厨卫等行业领域商户);浙江余杭则对申请的人群作出限制(从低保边缘户到家庭年可支配收入10 万元的家庭)。
未来或做大消费贷分母
招联首席研究员、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董希淼表示,今年以来,在一系列增量政策措施推动下,国内消费市场回升向好,但恢复的态势并不稳固,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仍然较为疲软,物价水平还在低位徘徊,市场信心和预期偏弱。从金融数据看,上半年住户贷款仅增加1.17万亿元,其中经营性贷款增加9239亿元,短期消费贷款增长缓慢。
显然,在稳增长的背景下,需要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东北证券发布研报指出,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与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可以降低居民部门真实利率水平,抑制边际储蓄倾向,刺激当期消费。
董希淼也指出, 贴息新政是提振消费的创新举措,需要进一步落实好细则,有三点可以注意,一是将贴息政策嵌入各类消费场景,并简化申请流程和手续;其次,对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应面向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对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应覆盖国有、民企等各类所有制企业;再次,强化与消费品以旧换新的“国补”、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等政策工具协同,形成叠加优势。
而对于银行等金融机构,贴息新政落地后,亦会受益。东北证券,贴息政策下,银行可以不去追寻下沉客户的同时,实现消费贷规模的上量,从而拉大分母,缓和不良率。增加的收益可以用来处理存量零售不良贷款。
此外,贴息新政的贴息幅度和资金来源备受市场关注。华创证券分析师张瑜表示,参考上述三地的消费贷利率补贴,多在1.5%左右。如四川省为1.5%,重庆市初始标准为1.5%,后提升至2%,杭州市余杭区为不超过1.5%。资金来源主要为地方财政资金,例如:四川,贴息资金由省与市县按8:2 比例负担。杭州市余杭区,财政贴息不超过1.5%,其中省级财政承担60%,区级财政承担40%,其余部分由余杭农商行让利承担(要求贷款贴息后利率不高于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