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8月5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夏瑾)暑期是出行的高峰,在旅行过程中如何预防水土不服?水土不服导致的胃肠道疾病应如何解决?在8月5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召开的“暑期中医药养生”专题发布会上,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脾胃病科主任魏玮从预防和调理两方面提供了实用建议。
魏玮表示,因环境、饮食变化导致水土不服,出现食欲不振、腹胀腹泻、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以及全身不适、疲乏疲倦等表现,中医认为其核心在于脾胃运化的功能受到损害。
中医认为“天人相应”,人体需要与外界环境达成动态平衡,遵循“饮食有节,循序渐进,起居有常”的原则。魏玮建议,在预防方面,初到异地时,应避免立即食用当地辛辣、油腻或生冷的食物,先选择温和、易消化的食物,比如粥、面条,搭配清淡的蔬菜,饮用瓶装水或白开水,同时随身携带藿香正气散、保和丸,可防暑化湿、消食和胃,防患于未然。
此外,还可以配合每日晨起按揉足三里穴(膝盖下四指的地方),或八段锦中的“调理脾胃须单举”的动作,来增加脾胃的运化功能,双向调节胃肠道动力。
魏玮建议,如果出现不适症状,在症状较轻时可以尝试中医食疗。当出现腹胀不适时,可以选择山楂、炒麦芽等茶饮,具有消食导滞的作用;可以食用烤馒头片,中医认为“焦香入脾”能吸附肠胃的湿浊。如果恶心呕吐,可取生姜3片、紫苏叶5克,沸水冲泡后加少许红糖温服,从而达到温脾和胃、止呕的作用。可以配合按揉内关穴、足三里穴,各1-3分钟。在此期间要注意饮食清淡,不能吃肉,避免过度劳累,有助于恢复脾胃的运化功能。如果症状没有缓解,应去医院及时就医。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脾胃病科主任魏玮。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夏瑾/摄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