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凯风
刺激生育,托底消费,动真格了。
01
继国家育儿补贴之后,又一个超级大招来了。
日前,国办印发《关于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的意见》,从2025年秋季学期开始,免除公办幼儿园学前一年在园儿童保育教育费,民办园参照相应减免保教费。
学前一年,即大班。按照去年3584万幼儿园在园人数测算,将有1200多万大班儿童从中受益。
虽然并非一步到位,但“逐步推行”,但也标志着幼儿园教育免费正式开闸。
中国正从“9年免费教育”,向着“12年免费教育”时代过渡。
要知道,7月底国常会才刚做出部署,半月后就已出台相关意见,9月就将正式实施,速度之快、魄力之大,凸显“时不我待”的紧迫感。
不只是幼儿园教育免费,国家育儿补贴制度从动议到落地,速度也远超所有人的预期。
就在一周之前,国家育儿补贴制度正式发布,0-3岁儿童每孩每年享受3600元补贴,直达个人账户,8月底正式开放申领。
育儿补贴,无论金额多少,都堪称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大范围、普惠式、直接性向普通居民发钱,信号意义不容低估。
如果再加上2019年出台的子女教育个税抵扣,我国正在构建覆盖婴儿、幼儿、儿童,涵盖生育、养育、教育在内的全方位政策体系。
这一政策固然才刚刚起步,发钱力度仍有提升空间,幼儿园免费有待全面扩围,个税抵扣同样不乏改善空间,但这是前所未有的巨大突破。
无论是幼儿园免费还是育儿补贴,在历史上都是头一遭。
这既是从“投资于物”到“投资于人”的巨大转变,也释放出全面刺激生育、托底消费、稳定增长的大信号。
这也凸显了一个巨大的观念之变,人口不是负担而是资源,既是生产力,也是消费力,更是创新力。
有人就有未来,稳住人口基本盘,稳住家庭消费力,就是稳住未来经济。
02
学前教育免费,“12年免费教育”要来了?
我国的九年义务教育,始自上世纪80年代,而中小学免费教育则在2006-2008年面向全国落地。
当前,我国在中小学阶段已实现“9年免费教育”,一旦学前教育全面免费,“12年免费教育”呼之欲出。
不过,政策是“逐步推进”,幼儿园3年免费教育,仍需要一定时间。
其一,学前教育尚未全面免费,而是分步推行,以大班为起点,逐步覆盖。
根据文件,从2025年开始,先免除“学前一年”的教育保教费,即免除大班的相关费用。
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共有3584万在园幼儿,今年秋季大班生,在5-6岁之间,普遍出生在2019年-2020年。
彼时出生人口1200-1400万,预计至少将有1200多万人率先受益。
按照当前公办园生均500-1000元/月的保教费测算,预计每个家庭最高节省近万元的教育支出。
其二,学前教育免费,覆盖的不只是公办园,民办园儿童同样享受相关减免政策。
文件指出,“对在教育部门批准设立的民办幼儿园就读的适龄儿童,参照当地同类型公办幼儿园免除水平,相应减免保育教育费”。
这意味着,幼儿园免费的政策福利,足以覆盖到所有适龄儿童。
换言之,不分公办园、民办园,只是免除方式有别。
对于公办园,直接免除相关保育教育费。
对于民办园,则是减免同等水平费用。如果超出的收费,仍可正常收取。
其三,“逐步推行”,意味着“12年免费教育”将是大势所趋,“15年免费教育”还需要较长时间。
根据文件:“财政部、教育部将统筹考虑学龄人口变化、财力状况等因素,研究适时完善免费学前教育政策”。
可见,大班免费只是起点,幼儿园全体教育将是大势所趋,“12年免费教育”指日可待。
一旦学前教育实现全面突围,高中教育免费也有望被提上日程,但这对财力是更大考验。
路要一步步走,15年免费教育仍可期待。
03
学前教育免费,钱从哪来?
无论是育儿补贴,还是幼儿园免费,都需要真金白银,每年动辄数千亿的支出,需要财政全力保障。
育儿补贴主要由中央财政承担,相当于“国补”,通过转移支付发给各地。
根据此前国新办发布会,育儿补贴中央财政总体承担约90%,地方财政总体将承担约10%,西部地区或仅承担5%。
按照目前每年1000万左右的出生人口测算,涵盖0-3岁儿童,每年育儿补贴规模约在1000亿元左右。
此外,中央的“国补”,给出的只是最低标准,经济发达地区完全可附加“省补”、“市补”,做大补贴规模。
幼儿园免费,同样由中央承担大头,但地方上承担比例要高于育儿补贴,东部远高于西部。
按照全国幼儿园人数3584万人测算,如果只覆盖1/3的大班儿童,按照500-1000元/月保教费测算,每年财政支出在600亿-1200亿之间。
这笔钱由央地共同分担,但对于不同省份,分担比例截然不同:
第一档中央财政分担80%,第二档中央财政分担60%,第三档、第四档、第五档中央财政分担50%。
这里的一二三四五档,主要是依据经济发达程度而来:
第一档,主要是西部地区,包括四川、重庆、陕西、云南、新疆、内蒙古、广西、贵州、西藏、甘肃、青海、宁夏等12个省。
第二档以东北、中部省份为主,包括个别东部省份,涵盖河北、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海南等10个省;
三四五档集中于东部:第三档只有辽宁、福建、山东3省,第四档则有天津、江苏、浙江、广东等4省及5个计划单列市;第五档只有北京、上海。
不难看出,三四五档除了辽宁之外,都是财政转移支付净贡献大省,这些省更多还要自力更生。
事实上,无论是育儿补贴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还是学前教育的财政补贴,根本上都来自东部经济大省的净贡献。
因此,经济大省要挑起大梁,不是简单说说而已,而是全方位的责任和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