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观新闻)
淮海中路街道辖区共有35幢商务楼宇,近200万方办公楼体量,集聚3000多家企业,大型涉外企业与各类总部企业云集,是上海中心城区首个进口贸易示范区,也是上海“进口浓度”最高的地方。
近年来,随着城市更新,淮海中路街道工作人口近8万,常住人口约1.5万左右。对标“淮海高度”,如何让人大代表联系服务群众覆盖到这些“竖起来的社区”,精准服务好8万工作人群,助力楼宇经济高质量发展?
增设“站与点”,敞开民意“采集窗”
淮海中路街道人大工委为了方便人大代表联系商圈内的企业、员工、游客,在新天地商圈与兰生大厦均设立了人大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站和立法参与信息采集点。周边商圈、楼宇里的白领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都可以到联络站向人大代表反映。
“附近有没有地方可以让公司员工享受到较为平价且新鲜的工作餐?”
“能不能在商务楼宇大堂设立自助服务一体机,让白领们可以直接在楼内办理社区事务”……
联络站收到这些意见建议后,有的协调街道相关科室及时解决;有的形成社情民意上报区人大;有的则最终形成代表建议;而涉及立法、执法、普法等情况的意见建议则另行汇总,形成立法建议。
今年上半年,街道人大工委在“新天地国际商事巡回审判站”和汪友斌代表所在的淮海中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香港广场卫生服务站增设了两个立法参与信息采集点。作为上海首个国际商事巡回审判站,2024年年底,首轮示范庭审活动暨巡回审判启动之后,淮海团的人大代表们一直高度关注,定期与巡回审判站的法官们进行面对面研讨,张斌代表、潘蓉容代表等围绕如何更好地保护知识产权,为辖区内涉外企业提供更好的权益保护和诉讼服务开展座谈。
连接“呼与应”,畅通双向“连心桥”
为准确全面了解楼宇内企业、白领的诉求,有的放矢提出务实管用的意见建议,街道人大工委成立了由林卫慈代表领衔的“淮海商会代表工作坊”,以服务民营企业发展为主要功能,把重点放在了解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痛点难点,定期开展“联企议事”。
同时,街道人大工委通过搭建“淮海有约”议事平台,围绕不同行业、不同主题邀请相关的职能部门不定期深入到楼宇面对面听取意见建议,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比如,以“法筑营商路·联绘新图景”为主题,搭建民营企业与公检法司各部门面对面沟通平台,推动民营经济发展。黄峰代表牵头,召开外资企业专场座谈会,邀请上海市商务委外资处向企业家们介绍了市级部门最新政策和措施,同时邀请相关的区级部门到座谈会现场倾听企业诉求,更加全面了解企业需求。
近年来,“淮海有约”平台先后组织了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台商企业、中小企业、金融企业等专场座谈会,覆盖各种所有制属性、不同规模、不同领域的企业,分类了解企业经营情况,打通了政企沟通新渠道。
找准“供与需”,开好为民“大篷车”
实践站不仅把人请进门听民声,还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的专业特长推出服务项目,把项目送进楼宇为民生。
代表联络站在收集到的社情民意中发现,商圈内有不少年轻的家长,对家庭育儿、亲子活动方面的需求特别大。今年3月,儿童营养专家杨国超代表携手巢炯代表、韩婷婷代表积极参与国际社区的“星光义卖,手护童梦”亲子义卖活动;6月1日,杨国超代表所在的企业再次联手街道人大工委,联合主办“童梦菲扬淮爱无限”——淮海中路街道儿童节主题活动。区人大代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针灸科主任沈卫东带着他的医疗团队向大家讲解儿童健康、针灸长高等医疗方面的医疗知识。淮海中路街道党工委书记、人大工委主任陆晓钧,黄浦区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侨民宗工委主任杨新平,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助理兼人力资源部部长罗厚毅等三位区人大代表,在现场与孩子和家长们亲切互动。
这几年,进楼宇的便民服务项目除了“教育咨询服务”,还有“医疗咨询服务”、“法律咨询服务”“金融经济服务”、“传统文化传承”等等,街道人大工委通过挖掘代表资源,逐步形成“淮海有悦”便民服务体系,让代表资源和民生需求之间得到更好地对接与匹配,将“为民大篷车”开进楼宇。
从立法信息采集到助推政策完善,从代表建议落地到便民服务进楼宇,上海市黄浦区淮海代表团的人大代表们以及全国人大代表樊芸、姚卓匀,市人大代表陈燕、肖敏、林兰、舒东、张为忠、瞿芳等,走进基层,精准服务“竖起来的社区”。
原标题:《在淮海,代表履职精准服务“竖起来的社区”》
栏目编辑:顾莹颖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姚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