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金融行业分化加剧:头部凭AI突围,尾部陷流量困局
创始人
2025-08-05 15:02:52
0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付乐 实习生 李佳禾 北京报道

消费金融作为连接消费与金融的关键纽带,正通过降低消费门槛、推动服务升级,成为我国扩大内需的重要力量。

《华夏时报》记者对31家消费金融公司进行盘点后发现,上半年,部分机构借助场景分期与创新产品提升服务效率、AI的融入则优化了风控流程,驱动行业向智能化迈进。当前,监管体系的不断完善与科技创新的持续发力,促使消费金融行业告别粗放增长模式,步入更加成熟的新阶段。

8月4日,博通分析金融行业资深分析师王蓬博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在2025年上半年,消费金融市场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但增速相比往年有所放缓。市场规模的增长主要受到线上消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推动,以及消费者对便捷金融服务的需求增加所驱动,也可以看到数字化转型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差异化金融服务成刺激消费关键

上半年促消费政策密集落地。6月24日,人民银行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的指导意见》,强调鼓励消费金融公司在符合监管要求前提下开发符合各类消费场景需求的金融产品、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加大个人消费贷款投放力度。

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对符合条件的个人消费贷款及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给予财政贴息支持。此外,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发展消费金融助力提振消费的通知》,允许商业银行对有长期需求的优质用户实施差异化授信。

回顾上半年,“免息”成为各机构的关键词。具体来看,截至2025年6月底,中邮消费金融线上与各平台合作,累计发放贷款7.1亿元,并利用旅游、节假日热点开展“焕新节”系列活动,发放免息券、利息折扣券等,发放贷款超1100万元。同时联合广东银联在云闪付APP上线“家电以旧换新”专属优惠,累计发放贷款超330万元。

中原消费金融上半年围绕春节、五一、618节点,推出“蛇年行大运,集字享免息”、周三礼遇日、五一狂欢节,618元免息券等活动,今年上半年向用户让利超2034万元。同时,中原消费金融升级“借款免费用28天”权益,强化用户消费冷静期保障,二季度为26.8万人次提供免息借款缓冲期,降低了消费者短期资金周转压力。

招联消费金融同样积极响应政策号召,其APP显示了“助力家电以旧换新”主题专场活动,活动覆盖冰箱、空调、扫地机器人等商品。在用户借款过程中,根据用户画像及信用状况推荐成功率更高的提额降息方案,例如向上班族推荐“工资易贷”、向自由职业者推荐“流水易贷”等。

海尔消费金融在家电分期场景的拓展上取得进展,其“智家分期”接入银联云闪付。对于消费者而言,这相当于把以旧换新国家补贴和分期免息两项权益放到一起,告别国补和企补二选一局面。目前,“智家分期”业务已经在1800多家海尔专卖店落地,累计为家电用户办理分期金额近1亿元。

平安消费金融则通过优惠券让利客户,推出了“14天免息”“30天优惠定价”“中长期优惠券”等。截至目前,平安消费金融已累计发放约800万张利息抵扣券、优惠定价券、免息券,券面优惠金额超2.6亿元。

AI渗透进风控等核心领域

随着数字化技术不断发展,科技创新成为行业核心竞争力。盘点上半年消费金融公司大动作,头部机构纷纷尝试大模型、Agent等技术,并逐步应用到风控、营销等核心领域,加强了用户风险识别能力和资金流向管理,扩大消费金融服务广度。

例如,基于智鹿大模型,招联智能客服不仅能理解用户需求,还能在用户一次性提出多个问题时依次识别解答;海尔消费金融引入多模态大模型,并使用大小模型协同,构建了活体照欺诈防控体系,更加精准地识别和防范风险;中邮消费金融智能风控系统自动化审批率达98%,实现秒级响应。

蚂蚁消费金融首席风险官林嘉南对本报记者表示,传统风控需要的结构化授信材料,如工资流水单、社保信息等,年轻人不一定会有,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优秀。今年6月,蚂蚁消费金融让用户在原有花呗额度基础上,可以尝试提交证明材料申请提额。

林嘉南解释道,通过智能实时交互式风控系统把大模型技术应用到了风控领域,一是包含多模态识别与验真体系。基于垂类大模型的统一识别、理解、评价,完成对资质材料证书的识别,可以对伪造欺骗手法进行识别,缓解了传统风控依赖结构化材料的局限性。二是实时信贷决策。结合长期信用资质的静态画像,和短期信贷供给的动态画像,对用户提交的证书信息进行理解,结合学历、职业、收入等进行资质分层推理,实时决策,是否给这个用户提升授信,提升多少。

马上消费副总经理孙磊对本报记者表示,就像资深医生会根据病情动态调整诊疗方案,大模型也能基于用户诉求、合规要求等变量,从咨询、办理、体验等多类型机器人中实时匹配最优服务组合。大模型通过建立反馈闭环,驱动集体认知的不断迭代,对营销转化率、服务满意度等多项关键指标进行实时监测,一旦发现某些策略效果不佳,就会自动触发流程优化。

获客成本攀升

近年来,我国消费金融行业监管趋严的特征愈发明显。记者梳理罚单发现,今年内共有7家持牌消费金融机构因贷后管理缺位、征信业务违规等问题受到监管部门处罚,合计被罚832.7万元。

以往,部分机构在催收环节存在诸多不规范行为。有的采用暴力、威胁、恐吓等手段,有的则对与债务无关的第三人进行骚扰,更有第三方催收机构为提升回款率,不惜冒充执法人员。这些行为暴露了相关机构在贷后管理上的不足。随着政策不断完善,消费金融公司不得不加强对合作催收机构的管理,而这一过程不可避免地增加了成本。

某头部消金机构从业者向记者透露,传统业务模式下平均获客成本较高,主要依赖线下渠道和第三方合作,平均获客成本在两三千元左右,且这些成本多用于投流。在这种模式下,用户第一次借款后机构很难产生盈利,基本上要等到用户两次复购以上,才有利润空间。为了节约成本,部分尾部机构已减少流量投放,开始尝试机构间相互引流。

然而,多数尾部机构本身缺乏自主获客能力,对外部流量依赖极强,其获客渠道主要依靠互联网平台或助贷平台导流。部分机构虽有自营APP,但自营渠道建设并不完善,无法像头部机构一样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这导致用户数据难以沉淀到自家平台,无法实现长期稳定获客。不仅如此,第三方助贷平台的分润模式进一步抬高了消金机构的运营成本。行业利率降低意味着机构收入减少,而成本却难以同步降低。

同时尾部机构的股东实力和资源也相对有限,虽有部分消费金融机构引入互联网平台作为股东,但由于自身基础薄弱,利率高、产品体验不好等问题,导致股东资源难以有效转化。

消费金融的核心在于风险定价。某消费金融从业者表示,互联网平台流量虽大,但流量也分优质与否。平台可能会把下沉客群分发到尾部机构,这类人群或是 “征信白户”,或是信用资质较差、还款能力不稳定。在同等流量投入下,尾部机构获得的有效客户数量可能远少于头部机构。

此外,外部环境的变化也对尾部消费金融机构造成了显著冲击。原本专注于传统信贷业务的银行,如今也在向消费信贷市场下沉,银行凭借更低的利率吸引客群,使消金机构流量获取变得更加困难。当前,部分银行消费贷年化利率仅在 3% 左右,额度却能达到百万元。而消费金融公司为覆盖风险,利率往往更高,部分产品定价接近 24%。若消费金融公司降低利率,又会面临利润大幅缩水的困境,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

责任编辑:冯樱子 主编:张志伟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科技如何赋能江苏文旅发展,“苏... 转自:扬子晚报数字赋能文旅高质量发展,AI技术怎么用,才是真的产生作用?在8月5日举行的江苏省旅游景...
“苏超”看完坐个船,金山湖画舫... 转自:扬子晚报扬子晚报网8月5日讯(通讯员 纪安璐 记者 姜天圣)8月3日晚,金山湖上晚风拂面、灯影...
芯朋微控股股东张立新拟减持不超... 2025年8月6日,无锡芯朋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芯朋微”)发布股东减持股份计划公告,公司控...
德国DHL集团二季度营收降3.... 观点网讯:8月5日,全球物流和国际运送企业德国DHL集团发布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营收同比下降...
IPO鹰眼预警 | 巴兰仕净现... Hehson财经上市公司研究院|财报鹰眼预警2025年8月5日,上海巴兰仕汽车检测设备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