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扬子晚报
扬子晚报网讯(通讯员 王成 记者 胡林)跨越4000公里路,从扬州到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8天时间,一群大学生带着虚拟仿真、AI、无人机“闯进”边疆少年宫——这里的少年正被数字技术点燃梦想。记者今天从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了解到,为深化文化润疆工程,推动文旅融合发展,7月22日,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数字丝路边疆行”团队乘坐绿皮火车奔赴新疆博乐,为博州青少年带去了数字科技体验课。
为期8天的志愿支教过程中,团队与博州青少年宫的师生们齐聚一堂,通过“讲座+实践”的形式,让青少年在互动体验中感受科技魅力,探寻数字技术与丝路文化的交融之美,成了最动人的课堂。在讲解虚拟仿真时,孩子们瞪大眼睛问“能模拟出丝路驼队吗?”在讲到AIGC时,有孩子举着手喊,“我想让AI帮奶奶种棉花”。学编程、玩机器人时,陌生感变成了“我也能做出来”的雀跃。在无人机试飞环节,孩子们更是开心,分组领设备、一对一指导,孩子们学习了无人机的起飞、悬停、转向和降落等基本操作,通过实际操作锻炼了手眼协调能力和空间感知力,当孩子们操控无人机稳稳悬停的瞬间,眼里的光比阳光还亮——分明是给梦想装上了翅膀。
课堂互动
团队指导老师鞠伟嘉表示,当团队为当地文艺表演按下快门时,更懂了一件事:科技不止有代码,更该接上大地的温度。“希望在这一周不长的时间里,能够在边疆的孩子们心里种下‘科技种子’,我们也将在后续每一年的支教服务中,让这些种子生根发芽,点燃边疆青少年对数字世界的无限憧憬。”
上一篇:厦门港至马尼拉南港开通新航线
下一篇:诉求响应更快 问题解决更准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