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辽宁新闻8月5日电(于欣彤)“再也不用‘靠天吃饭’了!通电后水泵高速运转,小人仙成活率从55%飙到98%!”今年8月,庄河鞍子山乡的大连阳光农业集团有限公司负责人李秀丽,指着年初新投运的2台400千伏安变压器,对前来业扩回访的国网庄河供电公司鞍子山供电所工作人员感慨道。监控屏上,水体溶解氧数值稳定在6.8mg/L,这标志着这片曾依赖潮汐自然供氧的600亩缢蛏养殖场,正式迈入了智能化、可控化的养殖新阶段。
小人仙,学名“缢蛏”。在阳光农业公司的港养圈里,过去“靠天吃饭”的无奈曾深深困扰着养殖户。每当藻类密度过高,深夜12点后水体溶氧量便会骤降至1mg/L左右的危险临界点。缺氧导致缢蛏活力下降、开口变小,严重时蛏子甚至会爬出泥面死亡。
为了突破困境,提高产值,李秀丽于2024年12月购入了6台55千瓦的水泵,希望通过科学调控水位(维持高于缢蛏床20-30厘米)来稳定水体含氧量。当月6日,她便通过“网上国网”APP提交了高压新装用电申请。国网庄河供电公司接到需求后,迅速启动“水产绿色通道”,高效响应,全程跟踪受理,第一时间出具供电方案。2025年1月16日,企业新增的两台400千伏安变压器成功送电,“零跑腿”的电力服务为养殖场注入了全新动能。
电力到位后,服务并未止步。鞍子山供电所工作人员为该户建立了“电力健康档案”,定期上门回访。他们不仅讲解安全用电知识,帮助检查用电线路,还指导用户进行水泵维护,确保可靠电力真正转化为增产增收的坚实保障。
如今,成效显著。每个港养圈的缢蛏产量跃升至约4万斤,收购价稳定在每斤9元。与通电前相比,产量与收益双双翻倍。曾经依赖自然条件的焦虑,已被稳定电流驱动下持续运转的水泵声所取代。那翻涌的水花,正是电力支撑下养殖产业焕发出的蓬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