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质量报
本报讯 (记者李 嘉)当前正值夏季,天气持续高温高湿,食品容易腐败变质,同时,恰逢暑期旅游旺季,食品消费旺盛,各类食源性疾病风险增大。为有效防范食品安全风险,保障公众饮食安全,近日,贵州省市场监管局发布暑期食品安全消费提示。
据介绍,该消费提示从外出就餐、夜市或大排档消费、网络订餐、购买食材或食品原料以及食品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等方面,提示消费者和食品生产经营者注意暑期食品安全卫生,确保不发生食品安全问题。
该消费提示提醒消费者外出就餐时,应优先选择证照齐全、环境整洁的餐饮场所,不食用感官异常、来源不明或未烧熟煮透的食物以及野菜野味、野生菌、自制发酵食品、自制泡酒,按需点餐并使用公筷公勺,提倡分餐,培养拒绝浪费的良好习惯。在夜市或者大排档消费时,应观察环境卫生,选择有防蝇防尘措施、生熟分开存放、操作人员持有食品摊贩信息公示卡和从业人员健康证明的摊位购买食品,食物选择现点现做的熟食热菜,谨慎食用生腌食品。在网络订餐时,应在平台上查验商家营业执照和食品经营许可证,尽量不网购凉菜、生食品种、冷加工糕点等高风险食品,收到食品后要注意查看食品外包装是否完好,检查食材质量及数量,尽快食用,感官性状异常的食品不可食用。
该消费提示还提醒消费者购买食品或食品原料时,注意选择证照齐全、食品贮存条件较好、符合卫生要求的正规商场、超市和农贸市场。购买前,应查看食品的包装是否完整无损、标识是否清晰齐全、是否处于保质期内,需要冷藏或冷冻的食品要看是否符合相应的贮存条件。不要购买包装有破损、鼓包的食品,不购买“三无”食品及过期食品。
该消费提示要求食品生产经营者严格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严把从业人员管理关、原辅材料购进质量安全关、餐饮加工制作关、餐饮具清洗消毒关、环境卫生控制关。特别是米线、凉皮、湿米粉以及泡发的银耳、木耳等食品,在高温潮湿天气下容易受椰毒假单胞菌污染而产生米酵菌酸毒素。食品经营者在购进以上原辅料时,要做好进货查验及索证索票工作,确保来源可追溯,同时注意检查其感官性状,冷藏保存并在保质期内销售完毕。要密切关注汛情动态,加强汛期食品安全生产经营管控,及时处置污染、变质食品,确保符合食品生产经营要求。
贵州省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暑期期间,贵州省市场监管部门将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监督检查和抽检,建议消费者在消费后注意留存发票、收据、菜单、支付记录等消费凭证。如发现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或遇到纠纷,消费者可及时拨打12345或12315热线投诉举报,市场监管部门将第一时间依法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