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司法助力重整、盘活企业资产,使危困企业“破茧重生”;加大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让创新主体受到司法保护,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新动能;全面升级诉讼服务,实现诉讼服务“就近能办、同城通办、异地可办”,减少企业诉累……近年来,南宁市两级法院切实发挥司法服务保障作用,坚持“人人都是营商环境建设者、案案都是营商环境试金石”理念,以法治力量促进优化营商环境。
为企业解难题
让市场主体“活”起来
近日,广西航洋信和置业有限公司、中国中信金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广西分公司将两面写着“破产重整显担当 司法为企解难题”和“法度重整化风险 护航金融稳大局”字样的锦旗赠予南宁市中级人民法院,对法院以司法助力五象航洋城购物中心开张营业表达谢意。
五象航洋城购物中心原计划于2020年上半年开始营业,但由于开发商资金链断裂等原因而被搁浅。2023年6月,南宁市中级人民法院对该项目开发公司启动预重整程序,于同年10月裁定受理该公司重整申请。案件审理期间,70多名债权人申报债权,债权金额达15.42亿元。
“通过重整不仅挽救困境企业,还为五象新区提供良好的商业环境,所以本案中我们确定了‘引入资金、复工续建’的重整思路。”南宁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五庭庭长林有坤说。
在审理期间,法院又探索另一种全新的企业重整模式。最终,该案通过“预重整+信托式重整+续建式重整”等方式推动项目复工复产,盘活了企业资产,最大化保护了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今年5月,五象航洋城购物中心正式营业。
近年来,南宁市两级法院审结破产案件1238件,助力72家危困企业重整、和解成功,221家企业通过破产清算程序退出市场,化解债务774亿元,盘活资产436.3亿元,妥善安置职工超2.36万人。
南宁市破产审判工作经验入选《中国营商环境报告2021》,破产审判指标获评全国优异等级,连续多年位居广西第一。破产审判促进了生产要素流动和企业转型升级,让市场主体“活”起来、营商环境“优”起来。
强化创新保护
规范市场竞争行为
“被告在电商平台销售‘砂糖灯笼橘’苗木,严重损害了原告公司的合法权益。”今年3月,在南宁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的一起侵害植物新品种权纠纷案件庭审中,原告公司代理人在法庭上说道。
“砂糖灯笼橘”是广西农科院培育的柑橘新品种,原告公司受让取得了“砂糖灯笼橘”植物新品种权。2023年7月,该公司发现饶某在电商平台上宣传、售卖“砂糖灯笼橘”果苗,便向法院起诉要求饶某立即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经济损失。在庭审中,被告饶某称种植苗木是自产自用,用不完的才在网上售卖属于正常行为。
在综合考虑被诉侵权行为的目的、是否营利等因素后,法庭认定饶某的行为构成侵权,判决其停止侵权行为,并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法律规定,农民以自繁自用的方式使用植物新品种的不构成侵权。”该案主审法官涂媛媛表示,被告在网络平台通过签订合同的方式对外销售侵权苗木,具有营利因素和商业目的,所以合议庭认定被告的行为构成侵权。
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在司法实践中,南宁市两级法院不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通过加大知识产权案件、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审理力度,妥善处理涉植物新品种、新材料、先进制造业以及老字号品牌等案件,规范市场竞争行为,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实现全面升级
诉讼服务更加便利
“太方便了,异地就能立案。”今年4月,湖南长沙市一家农业企业的诉讼代理人吴先生为西乡塘区人民法院点赞。
吴先生在西乡塘区人民法院诉讼服务窗口递交起诉材料后,工作人员经审核认定该案为买卖合同纠纷,而被告住所地是在宾阳县,该案应由宾阳县人民法院管辖。工作人员当天就把起诉材料扫描上传至南宁市全域诉讼服务平台,通过线上提交给宾阳县人民法院审核。宾阳县人民法院及时审核通过并立案。
自2024年6月起,南宁市两级法院在立案、阅卷、阅档、材料收转等环节全面升级全域诉讼服务,实现诉讼服务“就近能办、同城通办、异地可办”,减少企业诉累。
今年以来,南宁市两级法院妥善审理涉企刑事案件,营造企业家放心经营、安心创业的氛围,让营商环境更安全;升级“一站式”诉讼服务体系,全面推行全域诉讼服务改革,建立法官走访联系企业机制和涉企案件回访制度等,让诉讼服务更优化;深化繁简分流改革,缩短涉企案件办理周期,巩固提升智慧法院建设,探索开展市场化调解商事案件等,让办案效率更高;推进知识产权案件审理机制改革,统一全市法院类型化案件的裁判尺度和规则,加强破产案件办理等,让审理更公平公正;开展“桂在执行·惠企暖企”专项执行行动,加大涉企案件执行力度,让胜诉权益兑现更到位。
“我们将全力以赴推进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再上新台阶。”南宁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苗小所表示,南宁市两级法院在推进“五个更”上下功夫,及时回应企业需求,助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本报记者朱新韬
通讯员余跃 伍彬
下一篇:A股小阳春,这家大厂多项领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