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旅游报)
转自:中国旅游报
□ 本报首席记者 王 洋 记者 曹 燕 魏 彪
8月4日13时,北京市发布暴雨红色预警:预计今日午后开始,北京市将出现强降雨天气,最强降雨集中在4日18时至5日5时,部分地区6小时降雨量可达150毫米以上,个别点200毫米以上,山区及浅山区出现山洪、泥石流、滑坡等灾害的风险极高,低洼地区极易出现积水,请注意防范。预警发布后,北京各景区宣布临时关闭。
当前我国正处于“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又恰逢暑期旅游高峰,做好防汛准备、保障旅游安全成为景区头等大事。
闻“汛”而动 及时闭园启动预案
就在一周前,北京曾发布暴雨红色预警。7月28日,暴雨预警在3小时内连升两级,北京市气象台于当天12时升级发布针对全市范围的暴雨红色预警。北京市防汛指挥部启动全市防汛一级应急响应,并果断发布指令:关闭全市所有景区,全市乡村民宿、露营地暂停营业。
7月28日,顺义区多家景区停止接待并关闭。顺义区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叶志建介绍,为应对强降雨,顺义区文化和旅游局组织人员对旅游景区、露营地等重点场所开展防汛督导检查,指导企业密切关注雨情变化,持续强化应急值守、巡查排险力度,全力落实各项应急响应措施,确保安全度汛。
在这一轮强降雨中受灾严重的密云区,7月26日便已启动防汛一级应急响应。暴雨前两日,相关景区就因防汛需要而关闭。
7月30日,今年第8号台风“竹节草”登陆上海、浙江、江苏等地,带来大到暴雨。其中,江苏东南部、上海、浙江东北部等地部分地区有大暴雨,局地特大暴雨。为保证安全,沪苏浙相关景区关闭,进入“防汛抗台”模式。
以迅备“汛” 全面排查分类施策
受强降雨影响,山岳、峡谷、涉水等类型的旅游景区出游风险增大。记者了解到,为应对恶劣天气,各地景区制定了全面且严密的应对举措,安全应急管理能力不断提升。
在预警机制方面,景区与气象、水利等部门建立联动机制,及时获取准确的汛情预警信息,并通过景区官网、微信公众号、广播、电子显示屏等多种渠道,第一时间将预警信息传达给游客,让游客提前做好防范准备。在应急物资储备方面,景区加大储备力度,配备了沙袋、抽水泵、救生衣、应急照明设备等防汛物资,并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物资在关键时刻能够正常使用。在人员培训和演练方面,景区组织员工参加防汛应急培训,提高员工的应急处置能力和安全意识。景区根据属地防汛安排及时关闭景区,避免游客进入危险区域,同时为已购票游客提供退票或改期服务,保障游客的合法权益。
在备战汛情时,不同类型的景区在施策方面也不尽相同。对于山岳型景区而言,山体滑坡、落石、泥石流、山洪暴发等自然灾害带来的安全风险非常大。位于河北石家庄的嶂石岩景区是世界三大砂岩地貌之一“嶂石岩地貌”的命名地。历史上曾发生过3次大的洪水灾害,因此对防洪特别重视。河北青旅嶂石岩旅游开发运营有限公司总经理毕东林介绍:“我们每天对潜在的地质灾害点展开不间断排查,重点检查山体滑坡、道路塌方等风险,并在危险处设立明显的警示标识,避免游客受伤。”
安徽九华山风景区也突出做好山洪地质灾害、河流和小型水库洪水、城乡内涝防范,加强涉山涉水旅游景区、网红打卡点、在建工程、涉水路桥、偏远寺庙等隐患排查,落实临灾预警“叫应”机制,提前果断落实“关停撤”措施,组织危险区人员转移避险,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汛期水位暴涨,水流湍急,湖泊型景区风险加大,尤其是漂流、划船等涉水项目。因此在暴雨预警时,景区会第一时间停运水上项目。为应对台风“竹节草”带来的不利影响,西湖景区日前采取预排预放措施,降低西湖水位。同时,连夜组织人员,巡查沿湖各码头停靠船只情况,现场督导调整部分船只绳索松紧度,并要求应急人员及时清理船舶积水,确保船只、码头安全。
此外,全国各地的公园、主题游乐园也处于客流高峰期,客运索道和大型游乐设施高负荷运转,叠加高温、雷电、大风、暴雨等突发灾害天气风险,不安全因素增多。清明上河园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孟宇介绍,“碰上极端天气,景区会立即停运相关设备,待天气好转且经过安全检查确认无误后,再恢复开放运营。”
汛期出游 安全比风景更重要
一场突如其来的强降水可能让河道内平缓的溪流瞬间涨水,安全风险也随之攀升,游客稍有不慎,意外便会发生。
无论何时,游客自身永远是生命安全“第一责任人”。7月9日,文化和旅游部便发布汛期、暑期出游提示,提醒广大游客出游前密切关注目的地及沿途天气状况,不前往未开发开放、缺乏安全保障的区域、水域。
有专业救援人员提示,面对突发洪水,有游客选择开车逃离,这反而陷入更危险的境地。车辆在30厘米水深就会失去控制,50厘米水深足以冲走大部分汽车。因此,遇到山洪应立即向高处转移。
对此,在四川汶川阿尔沟自驾游的网友“离家出走的红Buff”深有感触,因为她前不久刚亲历了一场雨季泥石流。“当时,朋友的车被冲走了,我的车被砸了,还好当时没在车里,想想都后怕。”她在社交媒体发文提醒大家,“避暑要注意安全,因为安全比好风景更重要!”
近年来,面对汛情的不确定性,为给游客营造安全、舒适的游览环境,景区制定应急预案,全力筑牢安全防线,构建起了“预警—响应—排查—恢复”的防汛闭环。
“应急管理的‘最后一公里’仍旧需要打通和落细。”华侨大学旅游学院教授殷杰提醒景区要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提升排查精度,风险隐患排查主要依靠景区自查,隐患排查的精度、细度和效度还需进一步提升;二是提升预警效度,现阶段,属地管理部门、景区都能够通过多渠道发布预警信息,但是更应该关注预警信息的传播效果、信息接收者接收预警信息后的安全行为与风险规避行为;三是强化应急力度,现阶段景区工作重心在于预防管理工作,一旦出现紧急情况,景区一线工作人员的救援专业性、公共救援力量的救援及时性、医护等相关配合单位的协调性等均需要进一步优化和强化。
上一篇:给“清凉经济”筑起安全堤坝
下一篇:夏日清心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