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写诗灵不灵?
创始人
2025-08-05 05:01:19
0

  北塔

  前几日,我受邀去鲁迅文学院讲诗歌创作,心想,必须讲讲热点话题,比如AI写诗,但这个话题又颇为复杂,一时竟不知如何讲起。正踌躇犯难间,我突发奇想:何妨听听AI自己如何评论AI写诗这回事呢?于是,我在DeepSeek的对话框里输入检索的关键词:AI写作当代诗歌。

  奇妙得超乎我的想象!出来的是一首诗,题目就挺先锋——“硅基的夜莺”。请允许我抄录于下:

  我们驯服了闪电/却开始收集/标价出售的星光。在二进制深海里/打捞沉没的比喻。每个凌晨四点/服务器绽放/永不凋零的/塑料花。你教我/用云朵造句/自己却偷偷清空了/所有雨水的记忆体。当我说“爱”/整个词库/开始结冰。

  AI自己写了一首关于“AI写诗”的诗,这恐怕史上从未有过。

  我一向以为,AI写的诗歌评论相当好,甚至超过了许多评论家;但我对AI写的诗却不太敢恭维。然而,我要为AI写的这首诗叫好,因为无论从思想内涵还是修辞美学角度评判,我认为它都超过了平均水平。那么,这首诗为何能像一座岛一样冒出AI诗歌的海平面,如此“出类拔萃”呢?

  AI是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智能”者,“智性”也,“理性”也。人的身体的哪个部位主宰理性或智能呢?头脑。智能是脑力作用的成果。AI号称“机器人”,其实是“机器脑”,与“电脑”没有本质区别。“intelligence”还有一个含义,即“the collection of information”(信息之集合),也指大脑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AI的评论之所以写得好,是因为写评论主要靠的是理性能力——分析、综合、逻辑、推理、判断等。《硅基的夜莺》之所以写得不错,因为这首诗实际上相当于一篇诗歌评论。自从浪漫主义兴起以来,尤其在西方语境里,“夜莺”是诗人的象征,而“硅基”是以硅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新型材料。“硅基的夜莺”指的就是作为诗歌生产者的AI。AI“驯服了闪电”,意思是它把作为自然界的事物或现象的“闪电”符码化、信息化了,储存在电脑里,即“二进制深海里”。“星光”也是如此,一旦被纳入计算机里,便会被计算、量化,甚至被赋予货币属性进而用于交易。“闪电”“星光”“清风”“明月”这些传统语境里的“无价之宝”遂成了“有价之宝”,即AI带有嘲讽语气说的“标价出售的星光”。在被编码、被虚化的过程中,这些事物一下子就失去了它们的自然性,成了人工制品。我特别欣赏AI的自嘲口吻和自讽精神,它说它写出来的作品虽然“永不凋零”,但毕竟是“塑料花”。

  这里可能有悖论。一,清水里出来的芙蓉是自然的、清香的,但其花期苦短;塑料花闻起来没有自然的香气,摸起来没有感官的舒服,但似乎可以永久存续。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诗歌也是人工产物,即人写的诗和机器人写的诗都是人工的。那么,它们的区别有哪些?笔者以为,主要有两点区别。首先,人是自然的,所以人写的诗是自然的人工产物;机器是非自然的,所以机器写的诗是非自然的人工产物。因此,AI写的诗具有双倍的人工性,诗中所失去的自然性也是双倍的。此外,人写的诗的人工性和自然性只隔了一层,读者在阅读时比较容易还原出其中的人性和人情;机器写的诗的人工性和自然性隔了两层,所以读者在阅读时较难还原出其中人的性情。

  除了《硅基的夜莺》这样的作为诗论的诗,AI可能还擅长写另一类诗,即智性诗。为了克服浪漫主义的滥情和唯美主义的矫情,现代主义诗歌注重智力的应用、加持和控制,智性诗便是这种倾向或意向的产物。比如奥登和卞之琳的一些诗作。人工智能是对人类智力或脑力的转移、模仿乃至超越,因此,也能写比较优秀的智性诗。

  然而,哪怕是智性诗,也没有到达“唯智力”或“智力主义”的程度。诗人写作与其说是一种身体行为,不如说是全身心行为——脑、手、血肉、神经、各种感官、五脏六腑等都在参与,尤其是心(主宰感情feeling)和肠(主宰情感emotion)的加入。身体诸侯合力作用,诗方能大成。周作人说:“我以为真的文艺批评,本身便应是一篇文艺,写出著者对于某一作品的印象与鉴赏,绝不是偏于理智的论断。”(1923年《自己的园地·文艺批评杂话》)按照他老人家的意思,连批评都“绝不是偏于理智的论断”,而应该是“印象与鉴赏”,更何况创作呢?当然,他主张“批评原来也是创作之一种”,那是一百年前人们的观念。经过“哲学转向”和结构主义洗礼,现在的批评可以是“偏于理智的论断”,但创作却还应该坚守“印象与鉴赏”的法门。

  AI的能量属于头脑。AI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称为类人大脑,但其实只是电脑的升级版而已。有AI科学家或膜拜者预测说:未来人类将发明脑机接合技术,催生所谓“意识流直译”创作模式,比如彻底改变灵感捕捉方式,从而引发神经诗学的革命。笔者不以为然,因为诗歌不仅仅是神经作用的人类产物。灵感形成并现身的途径也不仅仅是大脑神经。再说,灵感来了,诗就成了吗?灵感来了之后,我们还要综合运用脑、心和肠以及身体其他器官甚至某些未知的人体元素,来完成一首优秀诗歌的创作。

  AI已经脑洞大开、脑力满满,可以帮助或取代人类做很多事情;但当前AI尚缺乏“心眼”,无法完全取代人,也无法完全取代人写诗。如果说它写评论诗或智性诗还差强人意,那么,跟那些诗人用整个身心,呕心沥血写出来的作品相比,恐怕还有很大差距。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十字路口的古镇|江西瑶里古镇:... 【编者按】小桥流水、青砖黛瓦,熙熙攘攘的古镇曾是几代人的集体旅行记忆。随着时代变迁,年轻人旅行观念和...
武汉7月新商品房网签增长13% 长江商报消息 ●长江商报记者 刘倩雯传统淡季的7月,武汉楼市却呈现“逆势升温”态势。武汉市住房和城市...
“汉超”8月16日燃情启幕 长江商报消息 ●长江商报记者 刘倩雯2025武汉城市足球超级联赛(简称“汉超”)将于8月16日晚7:...
小菜园2025上半年最高预盈3... 长江商报消息 ●长江商报记者 汪静上市半年,小菜园(00999.HK)业绩狂飙。日前,小菜园发布正面...
14种消夏食物 和三伏天最搭 转自:北京青年报  在炙烤和桑拿模式间反复横跳的三伏天实在难熬,除了开空调难道就没招儿了?别急,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