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欣红
据新华网报道,自今年暑期开始,云南省元江县要求学生家长每日必须在手机上完成两次包含有防溺水内容的“暑期安全提醒”打卡,未按时打卡的学生会被老师在班级群直接点名。经媒体报道后,早晚两次的防溺水打卡先是改成每天晚上8点前的“报平安”,继而“已经在落实暂停打卡”。
暑期是溺水等安全事故的多发期,学校提醒学生和家长注意安全固然是应有之义,但强行要求每天打两次卡,却是一种典型的形式主义。
教育部早在7月初就明确提醒,暑期安全工作应避免频繁打卡等形式主义做法,可元江县的做法实则与安全防护的核心诉求背道而驰。打卡与否,与家长是否履行监护责任、孩子是否远离危险水域没有必然关联。将安全防护寄托于每日两次的指尖操作,本质上是把提醒责任等同于安全保障。
这种形式主义正在双向加重家校负担。安全提醒本应是柔性的责任唤醒,却被异化为硬性的任务考核,家长不胜其烦。对教师而言,假期成了“打卡催办期”:既要在群内点名未打卡学生,又要逐个电话催促,还要统计报表层层上报。学校夹在中间也很难受,教师们本该用于备课的时间,却被这些无意义的事务性工作侵占。
更深层的危害在于,这种形式主义模糊了责任边界,破坏了家校合作的信任基石。民法典早已明确,假期学生脱离学校监管后,监护责任主要在家长;学校的责任是离校前的安全教育,而非对校外安全的无限兜底。但元江县的打卡制度,实则是将学校的“提醒义务”异化为“监管责任”——仿佛只要家长打了卡,学校就完成了防护闭环。一旦发生意外,未严格催促打卡的老师还要被追责。这种责任错置,让学校从“安全教育者”变成“风险背书者”,让家长从“监护主体”变成“任务执行者”。当家长因频繁打卡心生抵触,当教师因过度担责倍感疲惫,本应守望相助的家校关系,难免沦为“催办与应付“的博弈,最终受损的是孩子的安全防护合力。
暑期防溺水,从来不是单靠“打卡留痕”就能解决的课题。真正的安全防护,需要学校把功夫下在平时——通过入脑入心的课堂教育,让学生掌握识别危险水域、自救互救的技能;需要家庭把责任扛在肩上——家长多一份陪伴看管,少一份侥幸疏忽,用实际行动筑牢监护防线;更需要政府部门协同发力——水利部门加强危险水域巡查,社区组织志愿者重点盯防,公安部门及时通报警示案例。安全工作“不能流于形式,务求以实效为主”,只有跳出“用打卡代替管理、用留痕代替责任”的惯性思维,才能构建起真正的安全防护网。
这场打卡争议虽然已经过去了,但反思不能就此停息。阅读打卡,口算打卡,运动打卡……形形色色的打卡是当下教育中常见的情形,这些打卡究竟有多少是真正有意义的?有多少是理应喊停的?任何涉及家校社协同的工作都应该问一问是否真的有必要?是否有效?是否越界?少一些形式主义的指尖任务,多一些实事求是的落地举措,才能让安全防护回归本质,让家校合作重拾温度。
上一篇:康养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养老一线
下一篇:下半年经济工作怎么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