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
转自:人民网
感人至深的视频,原是刻意摆拍的剧本;绚烂夺目的画面,藏着诱导消费的陷阱……近期,北京启动“清朗·整治短视频领域恶意营销乱象”专项行动,剑指恶意虚假摆拍、散布虚假信息、违背公序良俗及违规引流营销等不良行为,已清理违规信息42.7万条,处置违规账号3.5万余个。
如今,刷短视频已成为大众日常消遣的重要方式。部分社交账号却打着“真实”旗号,用虚构故事收割流量,刻意隐去“场景虚构”的标注,“明目张胆”地欺骗公众。有的视频里,男子街头“偶遇”女性,演绎“抓100个老婆回家”的低俗剧情;有的偷偷拍摄公共场所他人画面,侵犯隐私却自诩“纪实”;还有人穿夸张服饰扮成农民磕头求雨,以丑化博眼球……这些内容极易引发对立情绪,扰乱公共秩序。
网络空间的健康运转,依赖于真实可信的信息基石。若虚假信息大行其道,受众真假难辨,网络秩序将遭受重创,社会基本共识也可能被动摇。因此,必须以法律为利剑,让违规者付出应有代价——对置法律于不顾、编造传播虚假信息、破坏公共秩序的创作者,依法追究民事乃至刑事责任,方能以儆效尤,遏制歪风邪气。
自7月24日起,中央网信办在全国启动为期两个月的“清朗·整治自媒体发布不实信息”专项行动,聚焦恶意蹭炒、歪曲事实、以假乱真、专业领域不实信息等问题,此次处理40余万条违规短视频,正是及时为平台“排毒”,大快人心。而常态化的雷霆整治,就是要让心存侥幸者闻风丧胆,通过抬高违法成本,从源头遏制短视频领域的不正之风。
短视频生产者要明白:“流量至上”的陷阱看似诱人,实则饮鸩止渴。唯有坚守法律底线、道德准则与社会责任,才能行稳致远。那些试图靠虚假内容瞒天过海的视频,或许能暂时骗过平台和部分网民,但经不住时间检验与部门核查,最终只会自食恶果。事实早已证明,违背公序良俗赚快钱,终究得不偿失。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上一篇:A股逾3800只个股上涨
下一篇:呷哺呷哺“瘦身”求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