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新华财经
近年来,甘肃金昌围绕“六融一体”目标,将农村环卫、人才培育、医养养老作为关键支点,把财政奖补、企业订单、社会资本拧成一股绳,推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产业收益同步下沉。最新统计显示,2025年一季度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585元,同比增长6.7%,城乡融合正从规划图变成可量化的经济账。
一条线串起城乡生活
傍晚302路公交车驶入金川区双湾镇陈家沟村,村民孙建萍接回孩子,拧开天然气灶,十分钟饭菜上桌;永昌县智慧养老指挥中心“12349”热线响起,15分钟助老员上门。城乡公共服务在同一时间刻度无缝衔接,成为“六融一体”改革的日常注脚。
曾经“垃圾靠风刮”的陈家沟村,如今密闭压缩车每日两次清运。金川区把城区市场化环卫整体平移到农村,27个行政村全部交由专业公司运营;404户村民与城区同网同价用上天然气,8条城乡公交日均220班,票价2元半小时进城;市第三小学双湾校区与城区本部结成教育共同体,20名骨干教师轮岗支教,学生回流率由48%升至82%。一条公交线拉通人流、物流、信息流,一根燃气管拉平成本、排放、舒适度,一张保洁网拉齐标准、监管、考核,城乡生活落差迅速抹平。
四件事同步推进,基础设施“同城化”带来连锁反应:公交沿线农家乐从2023年的11家增至27家,陈家沟年接待游客突破4万人次;天然气入户后每年可减少散煤消耗1.2万吨,减排二氧化碳3.1万吨;农村环卫市场化运营后保洁合格率100%,群众满意度98.7%。城乡之间不再是此消彼长,而是同频共振。
人才链嵌入产业链
城乡融合,产业是魂。金昌把“链主企业带镇、龙头企业带村”写进年度考核,212家链主企业带着订单、技术、资金下沉乡村。永昌县红山窑镇吨包袋“共富车间”年营业额650万元;悠纯乳业20万吨鲜奶加工项目年底投产后,可就地吸纳300名农民转岗。
为了让农民真正嵌入产业链,金昌成立城乡融合发展学院,实行“政府+高校+企业+合作社”四位一体办学:市政府每年注资2000万元,兰州理工大学、省农科院负责课程和技术,金川集团等企业按岗位下单,学员毕业即就业。智慧教室里,30名学员正通过“云课堂”学习吨包袋设计,老师来自高校,案例来自企业,实训车间就在隔壁。
2024年学院已培训1037人次,人均月增收2400元,成为产业工人的“加油站”、乡村振兴的“人才库”。农民在家门口完成技能升级,企业获得稳定技术工人,村集体以土地、厂房入股享受分红,三方共赢让产业链更具韧性。
智慧养老托起“夕阳红”
在永昌县智慧养老指挥中心,大屏实时滚动全县1.6万名老人的健康档案和服务需求:县级平台统一调度、乡镇站分片管理、村级点15分钟上门。中心整合民政、卫健、医保数据,形成“线上监测+线下服务”闭环,累计提供助餐、助医、助行服务12.3万单,农村老人满意度96%。
南沿沟村213户避险搬迁老人住进“产权归公、免费入住”的互助养老院,750名青壮年得以安心外出务工,年增劳务收入约750万元;全县112个村级服务点实现助餐、助医、助行“六助”服务全覆盖。养老服务从兜底保障升级为产业配套,既解放了劳动力,也培育了银发经济新场景。
数据说话,融合效应加速释放。2024年金昌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2.07∶1,村均集体经济收入45.4万元、增长37%;城乡公交、供水、燃气、环卫等公共服务实现“七个一体化”;212家链主企业带动1.8万农民就近就业,人均年增收2.1万元。2025年一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585元,同比增长6.7%。
“六融一体不是简单的城市反哺农村,而是通过制度重构,让城乡在更高水平上实现优势互补、循环共生。”金昌市发改委相关人员表示,年内将完成130项重点任务清单,确保建成全省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为甘肃乃至西北地区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济样本。夜幕降临,陈家沟村的路灯亮起,公交车再次出发;永昌县智慧养老指挥中心的大屏依旧闪烁——城乡之间的物理与心理距离,正在被一盏灯、一张网、一条链悄悄拉平。(冯敏)
编辑:赵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