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方家国 | 在泰安重读千年区划体国经野之道
创始人
2025-08-04 12:52:44
0

(来源:中国社会报)

《周礼》开篇言道:“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

泰安,因泰山而置,因汶水而址,因善治而兴。人们熟知她的名字,却鲜有人追问,“泰安”从何而来?其产生发展背后又深藏着怎样的制度逻辑、文化沉淀和治理智慧?

近日,民政部在山东泰安开展行政区划历史文化传承保护媒体集体采访采风活动,专家学者、多地民政工作者、20 余家媒体的编辑记者走进这片古老的土地,从大汶口遗址到古石桥,从戴村坝到肥城,在现场追寻中国行政区划的体国经野之道,探索延续千年的“治国之图”。

本文由两部分组成:

一、泰安采访采风东线见闻:细观街巷肌理纵览历史传承

二、泰安采访采风西线见闻:千年笔耕不辍铺展治理画卷

【泰安采访采风东线见闻】

细观街巷肌理纵览历史传承

在巍峨的泰山脚下,泱泱汶水河畔,一场探寻中华文明基因的文化之旅拉开帷幕。

近日,记者随民政部行政区划历史文化传承保护媒体集体采访采风活动,沿东线前行,实地感受行政区划历史文化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从古桥上的车辙印记到街巷里的寻常生活,再到山水田园的创新实践,泰安的三个典型场景引发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诠释出行政区划作为“国家治理活化石”与“文化记忆容器”的双重价值。

01

大汶口古石桥—山西会馆齐鲁界线 “桥”见变迁

大汶口古石桥。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汶河倒流水泱泱,两岸杏柳吐芬芳。古石桥上人如织,古镇城内商贾昌。

古诗中记载的这座古石桥,坐落于泰安市岱岳区大汶口镇山西街村的大汶河之上。

踏上这座“江北第一古石桥”,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

桥面的青砖上还留存着一道道车辙轮印,或深或浅、弯弯曲曲,记录着过去汶河两岸行人商贩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走过的岁月。

古石桥中段,桥基西侧的一块巨石上,一条似刀砍斧劈一般长约半米、宽约七八厘米的石缝,是齐鲁两国的天然分界线,“双脚踏齐鲁”的典故便由此而来。这座桥也成为考察古代区划设置的有力凭证。

记者前往时,恰逢丰水期,浩浩汤汤的汶河水漫过桥面,向西流去。她的方向,孕育出灿烂的大汶口文明。

古石桥的建成,解决了大汶河古渡的南北交通问题。晋商踏着古石桥,促进并见证了大汶河两岸的经济发展和城镇兴起。他们在桥的北端修建了山西会馆,招待来往官员和商贾,兑换银票,结交同乡。

会馆建筑群将山西民居风格与泰安建筑技艺融合,正殿梁架使用抬梁式与穿斗式混合结构,檐下砖雕纹饰具有典型晋中特色。晋商把家乡文化带到泰安,又吸收了当地元素,这种文化融合正是跨行政区域交流的生动写照。”泰安市民政局区划地名工作相关负责人介绍。

大汶河畔山西会馆建筑群。本报记者 李洋 摄

如今,通过“修旧如旧”的活化利用,大汶口古石桥、山西会馆等建筑重现光彩,成为非遗文化展示、传统民居体验、游学研学的重要场所。这样的串联古今,让行政区划历史文化传承保护有了可感知、可参与的活态样本。

02

老泰城区划地名历史文化街区安记忆 “路”遇历史

“看这张泰城老地图,最显眼的一条路就是泰安‘通天街’,它北通岱庙、岱宗坊,南达泰山南天门,有着‘拔地通天’的寓意。”泰山区岱庙街道办事处民政办主任鲁国胜仔细地描摹着泰安老城地图那弯弯曲曲的线条。作为一名泰安“土著”,他成了游客们的志愿服务导游。

岱庙。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通天街最有趣的一点,就是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名字,比如1928年叫中山街,1938年更名为新民街,1949年恢复历史名字景岩街,1966年又改称跃进街,1981年最终定名通天街。每个名字都镌刻着鲜明的时代印记。”鲁国胜介绍的,正是老泰城区划地名历史文化街区核心区域。

泰安,一座因泰山而得名、因泰山而兴盛的千年古城,继承并发扬了泰山作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赋予的历史底蕴与文化内涵。为传承这独特的文化瑰宝,泰安市泰山区在泰城南北中轴线古城区,依托岱庙东临的仰圣街、后营街、文化街(考棚街)、运粮街等一众数百年历史老街,打造了老泰城区划地名历史文化街区。

这些老街老路承载着泰安的记忆,是城市历史脉络的鲜活体现。“加强行政区划历史文化传承保护,既要有‘物’,也要有‘人’。”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士林说,比如加强展示利用,让更多人特别是青少年了解、感知区划地名历史文化,进而形成全社会自觉学习、传承、弘扬行政区划历史文化的良好环境。

漫步老泰城区划地名历史文化街区,这里被划分成多个特色片区,如自然实体文化区、古街老巷文化区、红色地名文化区等,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在游览泰安老街巷的同时,沉浸式感受着中国的治理智慧。

03

王林坡村泰山泉乡“村”写新篇

走进泰山区邱家店镇王林坡村,树木掩映、绿水环绕,泰山炊烟巷里,叫卖声阵阵传来。

巷子口卖酒的老板一掀帘子出来,看到记者,就热情地邀请进屋尝一尝自家酿的五谷美酒。不远处,山东花馍馍出锅了,红枣馍馍的香甜气息扑面而来。泰安地瓜面凉皮让人垂涎欲滴,大娘把瓜丝蒜末和调料往里一拌,清凉爽口。

…………

17种业态真实还原传统农村的生产生活场景,唤起了人们的乡村情怀,也带火了当地乡村旅游。

一泓泉水流淌古今,滋润每一寸土地;一条古道串通南北,传唱着王林坡的故事。

据明清史料记载,泰安县境内有二十八泉,属工部管理,别称“官泉”。王林坡清泉为二十八泉之一,被誉为“泰山泉乡”,众泉汇波,入汶西流,保证了大汶河河水丰盈,河运畅通。

泰山泉乡王林破村。本报记者 李洋 摄

村内,一条道路蜿蜒穿过,串起了王林坡的古今。清顺治十年(1653年),开辟驿路,因此道连接九省,民间称之“九省御道”。这条道在山东境内经济南、泰安至新泰,再由新泰经郯城、红花埠南下。自此“泰安为山左孔道”,成为南北仕官、文士往来必经之地,“商旅云集,车马辐辏”。

为了发挥区划地名历史文化的社会教育功能,助力乡村振兴,泰安市充分挖掘区划地名文化内涵,依托古泉文化、“九省御道”遗址、百年观音柳等文化资源,助力王林坡村建设“两园一画廊”,打造泰山泉乡乡村区划地名文化品牌。

区划地名历史文化的潜力不止于此。“当游客能够接触到真实的历史脉络、理解文化典故、感受地域精神,他们的消费行为便自然从浅层的观光门票消费,转向更深度的文化体验、研学求知、主题度假等复合消费。”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专家王笑宇认为,保护利用好行政区划历史文化,实质是推动文旅消费向高质量的文化认同消费转型升级。

今年5月1日投入运营的王林坡村泰山炊烟巷,在“五一”假期期间迎来6万余名游客,拉动周边饭店、小商铺、摊点营收约260万元,带动周边村农户增收140万元。

从大汶口古石桥的车辙到老泰城街巷的地图,从王林坡村的泉眼到泰山之巅的封禅台,泰安的每一处历史遗存都在诉说着行政区划与文化传承的深刻关联。在这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砖石瓦块的堆砌,更是一个民族对“何方家国”的永恒追问——行政区划或许会随时代变迁,但它所承载的文化记忆与治理智慧,始终是照亮未来的精神火炬。

【泰安采访采风西线见闻】

千年笔耕不辍 铺展治理画卷

行政区划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骨架。它是地图上的边界、博物馆里的器物、古城墙上的青砖,更是时间深处的家国同构线索。

近日,记者随民政部行政区划历史文化传承保护媒体集体采访采风活动,沿着西线行程走进山东泰安。

四个采访采风点,正是四条线索,亦如四个历史剖面,拼接出一幅关于行政区划与地方治理的时空地图。

在这里,泰山的巍峨绵延与汶河的滔滔不息律动交织,千年农耕的文明传承与商贾通达的发展活力相促相融,合奏出中华大地上“分而治之、合而统之”的漫长回响。

01

大汶口遗址空间秩序的萌芽

图片来源:大汶口遗址博物馆

群峰拱岱,汶河西流,天然的山水地理优势使这片土地草木生焉、禽兽居焉、宝藏兴焉,成为远古先民最早活动的中心地带,孕育了灿烂的大汶口文化。

在大汶口遗址博物馆内,距今约6100—4500年的陶器、玉器与刻符、墓葬,以其完整性,重现了远古华夏文明的技术、制度与生活,为今人探索大汶口文化的聚落形态与社会性质提供了实物见证。

大汶口遗址出土的镂雕旋纹象牙梳,正是大汶口文化的重要遗存。泰安市泰山区万官路学校的“小小讲解员”吴韩乐颇为自豪地介绍,这枚6000年前的梳子工艺精湛,原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是国家禁止出境展览的文物之一,非常珍贵!”

“遗址墓葬中的这些物品表明了社会分工和分层,反映出当时已有私有财产、阶级乃至王权的早期形态。”泰安市大汶河历史文化研究学会会长李宗保说。

在博物馆外,大汶口遗址中,新一轮发掘正在进行。本轮发掘新发现一道壕沟,其功能尚不十分清楚,但或许能为阐释早期国家的形成提供更多线索。

从“居住区”“手工业区”到“墓葬区”的划分,从“墙体”到“壕沟”的设置,大汶口文化中这种对身份、地位以及空间的有序管理,是制度意识的萌芽,也是“早期空间治理”的思想原型。

02

戴村坝“以水定城”的智慧

还未走近,轰隆隆的水声已响彻耳畔。待到近前,景象蔚为壮观。

拥有600多年历史的世界文化遗产戴村坝,宛若一条巨龙,横截于大汶河与大清河交汇处。坝台上游,水面宽阔,一望无际,水天相连。汶河水越坝而流后,势如万马奔腾,声如龙吟虎啸。时而有鲤鱼在坝底翻滚的白浪里腾空跃起,争相“跃龙门”。

戴村坝。本报记者 周亮 摄

据戴村坝博物馆讲解员马海燕介绍,明朝初年,由于黄河多次决口和改道,造成下游河道淤积,使京杭大运河漕运不畅,严重影响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

明永乐九年,为保证南粮北调,工部尚书宋礼到山东治水,并幸遇“汶上老人”白英。这位民间治水专家提出“引汶济运”的方案:在大汶河下游的戴村附近筑坝,拦住下泄河水,并在戴村坝上游新开小汶河至南旺,建南旺分水工程,实现汶水“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的精妙调配。

被戴村坝截住的汶河水,掉头南行,温驯地流向“运河水脊”,彻底解决了京杭大运河的断流难题,保障了明清两代近500年的漕运畅通。

自此,每年400万石漕粮北上,“千艘万舸,连樯接柁,昼夜牵挽,以实京师”。大运河沿线德州、临清、济宁等成为区域重镇,在明清经济文化交流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此外,修建戴村坝的治所迁移、区域划界,也实现了生态与发展的平衡,展现了历代治水工程与行政区划的联动,以及“以水定城”的智慧。

03

东平县博物馆区划演变的印记

《尚书·禹贡》载:“大野既豬,东原厎平。”东平之名便源于此。

在这里,黄河、京杭大运河、大汶河三河交汇;山、水、平原三分大地;战略要地、交通要冲、漕运节点三处叠加。天时、地利、人和,使东平成为我国历史上的北方重镇和区域政治文化中心。

在东平县博物馆,记者看到,汉墓壁画沉睡千年,上面的画像至今仍面容清晰、色彩艳丽、衣带飘然;晋代错银铭文虎符以优雅的姿态静卧展台,诉说着往昔的刀光剑影、鼓角争鸣;清光绪年间的《东平州志》,详尽记载了东平州的历史沿革、州城地形地貌……

西晋虎符。本报记者 周亮 摄

透过一件件文物,黄运文化核心区的行政区划变迁图景跃然眼前。

从秦代设东平县,到汉代东平国,再到宋代京东西路核心枢纽东平府、明代属州领县……政区层级的每一次“升降”都并非偶然,而是体现着政权更迭、社会变革。或是军事防御和政权稳固的考量,或是漕运管理和商贸发展的需要,抑或是防灾避灾和生态治理的举措,其背后无不蕴藏着行政区划的治理智慧。

走出博物馆,站在黄河故道边,触摸古州城的墙砖,仿佛还能听见郡县制留下的历史回响。它不只是来自过去的声音,更是今日善治的源头活水。

04

肥城市博物馆文化认同的延续

感受泰安的行政区划历史文化,还可以来到肥城市博物馆。

这里收藏着众多与肥城建制有关的文物——春秋陈侯壶深藏着诸侯频繁联姻的机密,秦封泥“汶阳丞印”是秦国各级官吏印章的历史证物,《汉书·地理志》的“肥成”二字印证着其历史渊源,清光绪肥城全景图中山、河、城、道的描绘细致详尽……

从西汉的肥成县,到北魏的东济北郡,再到北周的肥城郡,行政区划的历代演变,来自国家治理体系更新的不竭动力,更深刻塑造了地方认同、乡土情结和文化自信。

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正在博物馆内参观的市民,请他们介绍最骄傲的家乡“名片”:有人推荐肥城桃,“去看看万亩桃花盛开的景象吧”;有人推荐左丘明,“《左传》和《国语》是中国古代史学的扛鼎之作”;有人推荐齐长城,“比万里长城修建得还早”。每个人都充满自豪地介绍自己的家乡,深藏其中的是人们对身份、文化和历史的情感认同。

肥城桃丰收景象。图片来源:齐鲁晚报

这便是故乡的纽带。行政空间与家乡情结的完美重合,使行政区划转化为文化基因、锻造成情感容器、浸润成家国情怀。

从文化遗址到博物馆展陈,从古堤坝到旧县界,西线行程四个点位的采访采风,让记者对“行政区划历史文化”有了更为立体的理解。

它不只是区划沿革和地名更迭的来龙去脉,更是制度化、结构性的文化存在;它不只是静态的边界,更是动态的治理;它不只是文明的框架,更是中国人理解“群体”与“空间”的方式。它不仅标注在地图上、写在档案里、体现在文物里,更印刻在每个人的乡愁中。

再看泰安,在这片土地上,行政区划历史文化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真实的存在。它是先民“空间秩序”的意识萌芽,是“以水定城”的调整智慧,是郡县的格局与治所,更是现代市镇的治理与实践。

正如巍峨绵延的山、奔流不息的水,行政区划千年未曾停笔,仍在书写家国篇章、铺展治理画卷。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最新或2023(历届)河南省民...  “十三五”是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编制和...
最新或2023(历届)农村小学...   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理清学校办学思路,明确学校办学方向,加快学校发展步伐,结合国家...
新余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 新余学...  日前公布的十三五规划建议,从国家治理体系到基础制度建设、从经济到民生,涵盖了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东星医疗涨0.96%,成交额5... 8月4日,东星医疗涨0.96%,成交额5386.55万元,换手率2.91%,总市值27.50亿元。异...
微软斥资17亿美元“埋粪”,揭... 每经记者|兰素英    每经编辑|高涵     在华盛顿州雷德蒙德市的微软总部,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