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台
《老子智慧八十一讲》李永晶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纪文景
论及对中华文化影响力深远的书籍和学说,《老子》不可不提。该书传本、注本众多,元代著名道人张与材说:“《道德》八十一章,注者三千余家。”在两千多年后,我们这个时代读《老子》的人依然不少。李永晶博士的新书《老子智慧八十一讲》,结合出土文献,吸收38种历代注疏,参酌78种国外典籍,堪称一部力作。本书从现代人的困境出发,在古人解决问题的对策中获得启发,帮助现代人换个思路考虑问题,在与群星闪耀的先贤对话中拓展思维深度。
很多人喜欢把老庄并列,但读《老子》的情感体会,其实迥异于《庄子》。《老子》就像是一碗温凉的白水,没有《庄子》的飘逸潇洒,也不似《论语》的谆谆切切,亦无《孟子》的正大恢宏。但是对很多人来说,读到最后,总还是会忍不住想起《老子》。亦如吃遍山珍海味,其实最落胃的还是那碗温凉的白水——初尝是平平无奇的熟悉,回味起来也并无什么特殊余味;然后是忘了又似乎没忘、记又记不起什么。越是年长,越是会随便翻开《老子》的一章开始读,并且在掩卷之际偶尔想起一鳞半爪,就觉得从里面演绎出怎样的惊天道理都理所应当。这种感受无以名之,勉强要说,总想起也许不是很恰当的四个字:大而化之。孟子说“大而化之谓圣”,其实圣不圣的,老子根本就不在乎。
这样的典籍每次重读好像都有所感悟,但又好像被困在原地转圈。千百年来,批阅注疏《老子》的大家学者何其多,但如果每一代人都在前人拓展思想的领域内修修补补、敲敲打打则无甚进益。毕竟关于《老子》,流传至今的注疏有几百种之多。可想而知,作者爬梳整理材料的工作量有多么大。而且,对这样的经典著作重新诠释,不仅要引进新视角、新养分,更要考虑新时期读者的接受程度。读《老子》、注《老子》、讲《老子》,如果能在思想上有所拓展、应用上有所创新、方法上有所更新、工具上有所增加,哪怕只是向前一小步,也是大收获。从这一点上说,本书颇有可圈点之处。
更令人感兴趣的是,与历代经学史学大家们不同,作者李永晶本为数学专业出身。1997年他本科毕业于吉林大学数学系,后深耕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获东京大学人文社会系研究科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兼通文理又深入社会学领域,这样的跨学科修养赋予了李永晶与众不同的研究角度。他熟悉建立在统计、归纳、验证原则上的实证学科,也深谙传统文化,可谓“横跨文理、会通中西、精研古今”。其学术方法和分析工具都充分应用于这本《老子智慧八十一讲》中。例如,在研究方法和体例上,本书按照常规对原文进行了注释和重新释义,创新地结合现代人文社会科学——包括社会学、心理学、法学、哲学等写出具有独特见解的“评唱”,尝试将老子及其学说的研究置于现代人文社科发展的前沿。
此外,作者似乎有意将道、儒、法、墨各家学派或对各学派的研究熔于一炉。在本书的“后记”中,他提到,在注释“四书”时,曾经体会总结为三点:“圣人需要仰视才可能望见,儒学是对人性至为友善的一种思想体系,只有圣人才是真正对你好的人。”而这里面的“圣人”不仅包括孔孟,还包括老子。“他们属于同一类人,都是‘天理、天道’在人世间的显现。”
本书通过对比权威版本,复原最接近老子思想本义的《老子》原文,从先秦典籍的原始风貌中参悟真正的老子思想。特别有意思的是,作者还借用数学概念作为工具,贯穿时间和空间,打破诸如“古人、时代局限、阶层”等桎梏,以人类心灵的共通性,融入前人著述,将孔孟老庄和叔本华、黑格尔等西方哲人对照解读,融汇东方智慧与西方思维,吸纳如尼采、奥古斯丁等经典西方哲学宗教学流派思想,互相参照、借鉴激荡。
开篇第一章,作者就直接以哲学化的语言进行文本释义,进而采用现代哲学体系的本体论撑开“评唱”的框架,引用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毕达哥拉斯、泰勒斯的本源说以演化“道”,并采撷古印度之原人、古希腊“宇宙的创造主”等概念,以反衬“道”作为本体的超脱性和不可言说。
更为有趣的是本章中作者提出一种全新的方法论,以《老子》的体系反向解构西方哲学的概念和理论体系:“作为19世纪德国最著名的思想家之一,叔本华哲学最本质的和最值得赞叹的部分就在于,他几乎以一己之力创造了从宇宙的本体论到认识论的整全的认知体系。初次阅读叔本华的读者,可能会遇到一些显得令人费解的地方;不过,如果从老子哲学的角度去读,我们反而会获得一个进入叔本华哲学体系的有利视角,甚至能够由此一览整个西方哲学体系的堂奥”。相信这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和工具,会在本书中得到应用,期待与诸位学人共同探索完善。
作者苦读典籍20余载,曾出版《马克思·韦伯与中国社会科学》《正眼看世界:历史、国家与文明新论》《大欢喜:论语章句评唱》等著作。他别开生面地引入了经典物理学、量子力学乃至人工智能技术等现代学术观点作为解读传统经典的不同切入角度,与传统注疏构建冲突的同时也互为印证。阅读作者对中华传统思想经典文本的逐字逐句解读,会深深感动于他这份对先人深邃思想的热爱。因为不如此,则不能通过对文本的认识,带领读者重新体会自由、自在、喜乐以及清静;因为非如此,才能让读者明白,这就是华夏心灵世界的原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