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通胀的时代:大专开局,如何翻身
创始人
2025-08-04 01:01:47
0

(图/《未知的首尔》)

说来颇具讽刺,学历贬值这件事,几乎会「平等」地发生在经济繁荣期和衰退期。经济上行时,遍地是黄金,纵然没有好的学历,也一样能够凭借机遇和胆识积累到财富;而当经济下行时,即便手握名校文凭,也未必能够逃出就业寒冬的围困。

最近几年,「学历贬值」和「就业难」成了悬在无数年轻人头顶上挥之不去的阴霾。据教育部统计,202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1222万的历史峰值,相比2016 年增长超过六成。而2024年同期,国家统计局公布了16-24岁青年城镇调查的失业率一度超过21%。数字的背后,是就业竞争愈发残酷的现实。

于是我们看见,清北毕业生应聘街道办、硕士研究生竞争高校宿管、考公考编也变成了漫长的拉锯战——一考就是两三年。这些曾经被视为「大材小用」的选择,如今却成了多数人眼中「理想的归宿」。

当「读书改变命运」的叙事日益失灵,社会也不得不重新审视:在一个学历不再能自动兑换为出路的时代,普通人,尤其是那些出身普通、学历也不占优势的年轻人,又该如何在现实的夹缝中寻找到新的出路。

日剧《半泽直树》里有这样一句经典台词让人记忆犹新:

在银行,人事就是一切。

而在今天的现实职场里,去离「钱」最近的岗位,或许才是普通人为数不多能够改命的机会。

|01 价值被低估的销售岗

在许多人的想象中,职场有一条清晰的分界线。

一边是写字楼里的格子间:写PPT、写周报、会议排期不断,吹着四季恒温的中央空调,喝着咖啡,工作安稳且体面。另一边,则是长期被打上「低门槛」「靠忽悠」「不稳定」标签的销售岗,仿佛只要开口谈业绩,就自动跌出了「知识分子」的行列。

于是,无数人宁愿在一线城市挤破头去争一个月薪五六千的行政岗,也不愿正眼看一眼底薪四千加提成的销售。

但现实是,销售可能当下普通人为数不多低门槛、且最容易翻身的职业之一。

首先,相比起金融、互联网大厂动辄数百人争一个岗位的惨烈,或者是考公考编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焦灼,销售岗的竞争反而要温和得多。

智联招聘《2023年中国就业市场景气报告》显示,销售类岗位的简历投递量与职位数之比(CIER指数)长期低于1.5,远低于互联网、金融等热门行业的5甚至10以上。这意味着,对于那些学历不突出、背景不出众的普通人而言,这里仍是一扇敞开的门。

与此同时,销售是职场中为数不多奉行「能者多得」收入分配逻辑的领域。在固定薪酬的岗位上,个人的努力往往会被稀释在各种流程与层级之间;而销售,是少数几个直接与「交易」挂钩的岗位,不依赖组织内部的评价体系,而是由市场直接打分。

以房产经纪行业为例,贝壳曾经披露过平台上有相当比例的经纪人月入过万,而业绩排名前10%的顶尖销售,年收入可以达到30万以上,远超普通白领。虽然这并非人人可及,但起码也说明了一点:销售这一行,个人努力与收入回报之间,有清晰可见的正相关。

销售的本质并非「忽悠」,而是「解决问题」。一个能持续拿到结果的销售,靠的绝对不只是简简单单的话术,这背后还包括了对产品、行业、客户需求的洞察和理解。

Netflix纪录片《亿万富翁的秘密》(Secrets of the Millionaire Mind)中提到,多数白手起家的企业家早期都从事过销售工作,包括史蒂夫·乔布斯,在NeXT时期也曾亲自培训过销售团队。

|02 传统「忽悠式」销售模式失效

过去,销售能否成单依赖于信息的不对称。比如,客户不懂车,销售可以夸大性能;客户不懂房,中介可以隐瞒缺陷。

那个时候,销售更像是一场博弈,谁掌握更多的信息,谁就能掌握主动权。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平权的时代,互联网已经打破了这种壁垒。

现如今,抖音、知乎、小红书上什么信息都有,消费者在购买房、车、家电等大宗商品时,随便刷一刷就能获得不少的信息,既然产品好评都是刷的,那就多看看差评,不可能再被动地接受销售的推荐。这也意味着传统的「忽悠式」销售越来越不奏效。

那么在市场中能拿到机会的,一定是属于那些自带「专业」的「专业型销售」,比如学汽车维修的去卖车,家装行业设计师当销售。

2023年,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发布的《中国服务业职业变迁报告》数据显示,2015至2023年间,销售类岗位中要求「具备行业专业知识」的比例从32%上升至67%,尤其是在汽车、医疗、教育、家装等高决策成本领域。

以汽车行业为例,特斯拉的销售顾问不仅需要了解车型参数,还要熟悉新能源政策、充电网络、自动驾驶技术等诸多细节。因为很多客户甚至比销售还要懂车,如果销售无法提供更深度有效的信息,客户是很难信任和下单的。

就拿我自己装修父母的老房子来说,头部几家装修公司在资质、报价、施工标准上都是高度趋同的,且都受到当地建筑装饰协会统一监管,合同也趋于标准化。

那么在这种同质化竞争下,最终决定我是否下单的关键,根本不在于销售是否热情(毕竟大家都很热情),而在于跟设计师沟通的过程中:一是对方能否真正理解我的需求;二是我能否获得超出已有认知的「专业增量」。毕竟,大部分装修的门门道道我已经通过小红书了解得差不多了。这种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就显得尤为重要。

这也恰好印证了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在《实践理论大纲》中提出的「文化资本」这一概念:

专业人士通过知识积累形成一种「象征性权力」,使客户产生信赖与依赖。

在信息高度透明的今天,消费者是不会再那么轻易地就被话术打动,但他们依然愿意为「专业溢价」买单。

而这背后,是对销售沟通力、判断力、抗压能力的综合考量。这些能力,学校不教,也很难通过标准化训练获得,同样很难被AI替代,反而在不确定性加剧的时代里愈发稀缺。

|03 离钱近才更容易抓住机会

在内卷和躺平之间,不少年轻人陷入了被动的等待:等一个编制,等一次上岸,等命运的垂青。

但我觉得销售这个岗位,提供了一种不同的生存策略,它不太依赖外部筛选机制,将价值创造的主动权还给了个体。

更重要的是,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中提出「一万小时定律」,同时适用于销售这个行业,可以通过时间来积累复利。它训练人的沟通技巧、抗压能力、市场敏感度和问题解决的思维。这些软技能,在任何行业都具有迁移的价值。

这些年我自己有一个感受,我们这些在互联网研发、设计、市场、运营岗待的时间太久的人,离真正的市场太远了,很容易产生一个错觉:总以为自己的专业很值钱,等到被某个自以为可靠的系统甩出去之后,才发现客户根本不会为你的那些光鲜履历买单,只会为你能够解决问题而付费。

相比之下,一直摸爬滚打在一线销售出身的创业者,往往能更早地摸清市场真正的需求。

日本作家松浦弥太郎在《不能不去爱的两件事》中写道:

工作不是为了被认可,而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强。

销售其实就是这样一种「以战养战」的职业,要么成交,要么拒绝,每一次反馈都很明确。它能迫使你走出在学校那一套封闭的系统,直面真实的社会运行逻辑。学校学的是「正确答案」,销售学的是「有效答案」。前者让你通过考试,后者是让你活下去。

而这种在复杂世界中独立生存「活下去」的能力,才是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当学历无法兑现就业承诺时,我们更应该关注这些能让人「自立」的技能。

|04 不确定的时代,做确定的事

在一个人人都在寻找「捷径」的时代,销售是一条少有人走的「笨路」——它不承诺稳定,但提供机会;不依赖背景,但考验能力;不美化过程,但尊重结果。

学历或许能决定起点,但在一个平均寿命几近80岁的社会,一个人大学毕业时,人生的路也不过刚刚行至三分之一,大家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正如岸见一郎在《被讨厌的勇气》中所言:

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

对于学历不占优势的年轻人来说,销售或许不是「光鲜体面」的选择,但它可能是最接近「真实世界」的入口。

这一行,有人混日子,也有人真的改变命运。区别在于,你是否愿意比别人多走一步。

在充满不确定的时代,离钱近、离需求近的人,永远有机会。

大专开局,也未必注定平庸。

(PS:文中提到的销售,都是指toC(面向消费者)销售,toB销售更依赖资源、人脉及行业壁垒,不可混谈。)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创业板价值ETF(159966... 8月4日,创业板价值ETF(159966)开盘跌0.41%,报0.483元。创业板价值ETF(159...
沪深300ETF国联安(515... 8月4日,沪深300ETF国联安(515660)开盘跌0.80%,报4.960元。沪深300ETF国...
计算机ETF(512720)开... 8月4日,计算机ETF(512720)开盘跌0.99%,报1.100元。计算机ETF(512720)...
金浦钛业跌2.21%,成交额9... 8月4日,金浦钛业盘中下跌2.21%,截至09:35,报2.66元/股,成交994.91万元,换手率...
沪深300红利ETF(5125... 8月4日,沪深300红利ETF(512530)开盘涨0.32%,报1.591元。沪深300红利ET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