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1月8日,《西藏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关于开展学习宣传孔繁森同志先进事迹活动的决定》,并刊发2.7万字的长篇通讯《西藏人民的公仆——孔繁森》。《决定》写道,孔繁森同志为党的事业鞠躬尽瘁,忘我工作,献出了毕生精力。他谦虚谨慎、艰苦朴素、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扎实工作作风和无私奉献精神,在“世界屋脊”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有一种精神,跨越时空,激励着一批又一批援藏干部无私奉献、默默耕耘;
有一种力量,源于人民,扎根高原,推动着西藏从封闭落后走向繁荣发展。
30余年来,新时代党员干部的精神标杆——孔繁森精神,深刻影响着十批、近1.2万名援藏干部人才扎根西藏,为雪域高原这片广袤土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巨大力量。今年7月27日,2156名中央第十一批援藏干部人才,跨越万水千山,抵达雪域高原,开启他们的援藏之旅。
国家部委、央企国企、对口支援省市整合多方力量,先进的技术、充足的资金、成熟的经验和项目……如甘霖般洒到了高原;
62个、117个、180个、189个……中央支持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项目成倍增长,全力发展西藏、繁荣西藏。
从1980年中央第一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到2024年,中央共投入25707.26亿元,支持西藏发展建设;2013年至2024年17个援藏省市和央企,计划内安排援藏资金506.2亿元,实际安排援藏资金545.2亿元,用于西藏民生保障、产业援藏、交往交流交融、智力支援等方面,其中八成以上的资金投向基层民生。“中央支持、全国支援、西藏主导”的长效机制,有力推动雪域高原向着实现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目标奋进。
孔繁森精神:援藏干部的精神灯塔
毋庸置疑,孔繁森是援藏干部的杰出代表。两次进藏工作,一次留藏,在阿里地区任地委书记期间,他几乎跑遍了阿里所有的乡镇,行程8万多公里,与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1992年,顿珠转业到阿里地委工作,负责孔繁森的后勤保障,下乡前严格按照地委制定的标准筹备保障物资。然而,孔繁森每次都是只留下一箱方便面和水,把多余物资退还他。调研中,孔繁森不仅对农牧民生产生活状况问得细,遇到农牧民家里有困难的,还经常会把自己的现金与常备药品送给他们,这让顿珠深受触动。他说:“受孔书记影响,我对基层工作有了更深领悟,工作起来更加得心应手了。”
在日喀则市岗巴县,说起孔繁森,“老一辈人都会记得他”。78岁的岗巴县龙中乡退休干部达尔琼说。当时他负责的塔杰区属于半农半牧地区,因为缺乏水利设施,灌溉全靠天,粮食产量少得可怜。孔繁森了解到这一情况,决定蹲点解决这个问题,很快建好了一条水渠,大大缓解了用水难题。
“孔爷爷生前常常对我说,要做一个对建设家乡有用的人。”拉萨融媒体中心记者曲英是1992年墨竹工卡县地震时,孔繁森收养的孤儿之一。“孔爷爷不仅为我们提供生活上的保障,还教我们读书识字。”曲英回忆说。
“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在雪域高原,有许多像孔繁森这样的共产党员淡泊名利、艰苦奋斗,用行动诠释老西藏精神。援藏干部轮换十批、1.2万人,其中,800余人援藏期满后主动留藏。他们把“两路”精神、老西藏精神和孔繁森精神熔铸为同一座灯塔,照亮后来者前行的路。
如今,灯塔有了数字坐标:以“孔繁森”命名的志愿服务队遍布7市地,注册志愿者2.7万人;“云端纪念馆”上线一年,点击量突破2300万次,留言里出现最多的词是“接力”;拉萨北京实验中学设立“繁森班”,2025届50名毕业生全部被“双一流”高校录取。
“30年来,我在全国十多个省(自治区)、市作过孔繁森事迹报告,有120余场。”山西省润民集团党支部书记、阿里地委原秘书长柴腾虎说。他因当时在阿里援藏与孔繁森共事过,参加了孔繁森治丧委员会有关工作。在1995年国家大力开展学习孔繁森同志事迹活动时,他参加了孔繁森事迹报告团。
精神坐标点燃燎原之火
2025年6月底,习近平总书记给林芝市巴宜区嘎拉村全体村民回信,一句“想起四年前的嘎拉村之行”,让雪域深处的桃花沟再次聚集全国目光。“漂亮整洁、热情淳朴”的嘎拉村,如今又有一组亮眼的数字:2024年,嘎拉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700万元,比2021年增长四成。村党支部书记边巴把功劳写进一句话:天翻地覆的变化,离不开广东援藏干部的接力托举。
2013年以前,嘎拉村守着318国道的车流,却每年只能收不足5万元的门票。2014年,广东第七批援藏工作队进村调研,推出“桃花村”品牌——游客接待中心拔地而起,旅游合作社应运而生,桃花经济与旅游饭碗一起端稳。如今,千亩桃林不仅引来四海游客,还酿出了“嘎拉桃花酿”、开起了藏家乐,一条产业链把春天留在了四季。
在西藏,像嘎拉村这样的蝶变比比皆是:从第一座电站、第一所现代小学、第一座医院,到川藏、青藏、新藏、滇藏公路直抵拉萨,青藏铁路像一条钢铁巨龙雄踞于世界屋脊,“空中金桥”连接五洲;多布特大桥、昂嘎大桥、五曲雅江特大桥让高速路网越织越密;15年免费教育全覆盖,乡乡有卫生院、村村有卫生室,包虫病、先心病、白内障得到有效防治……每一个“第一”里,都镌刻着援藏项目与援藏干部的名字。
脱贫攻坚战场上,援藏干部同样冲锋在前。西藏74个贫困县区全部摘帽,62.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清零。西藏与全国一道,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输血”到“造血”,从资金项目到产业技术,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引领援藏模式迭代升级:送项目,更送经验;给资金,更育人才。
医疗卫生事业也发生了重大变化。2015年,中央作出“组团式”援藏决策,“1+7”重点医院拔地而起;2021年扩容至“1+7+13”,优质医疗资源加速下沉。30多年来,十批、近2000名医疗专家带来4400多项新技术,填补了2500多项空白,实现了“400多种大病不出自治区、2000多种中病不出地市、常见小病不出县”——一张健康保障网,稳稳托举高原群众的生命尊严。
教育是另一场雨露。2022年起,“组团式”教育援藏全面铺开:日喀则一高的“齐鲁教师援藏团队”、拉萨北京实验中学的智慧课堂、昌都二高引进的内地管理模式……安徽投入4500万元打造山南二高智慧校园,辽宁在拉萨那曲二高实施“六个一”工程,黑龙江援藏教师以“同辉互促”结对教研。一批批西藏籍大学毕业生沿着“走出去”的桥梁,奔赴更广阔的舞台。
日喀则姑娘益西在山东聊城医院工作5年,把孔繁森精神化作青春誓言:带着本领回家乡,让高原医疗更亮。
现在的西藏,条条大路通拉萨,座座新桥跨天堑;校园里书声琅琅,医院里白衣执甲;桃花沟的春风,吹进了千家万户。从送项目到送经验,从“输血”到“造血”,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援藏干部与高原儿女携手写下时代答卷。如今的西藏,正处于发展最好、变化最大、群众得实惠最多时期,处于历史上的最好时代。
合力催生西藏发展澎湃动力
产业兴,则百业旺。
在日喀则市白朗县,山东省援藏工作队落地“果蔬三年行动”,改造老旧大棚,培育县蔬菜公司,注册“白朗蔬菜”集体商标。短短三年,果蔬种植面积扩至2.08万亩,产值跃升至3.5亿元,昔日荒滩变身“雪域菜篮子”。
在阿里地区日土县,河北援藏干部深耕“白绒山羊”产业,建设扩繁与养殖基地,连续举办三届绒毛品鉴拍卖活动,全县93%的牧民因此受益,“软黄金”织就致富路。
广东援藏干部把嘎玛樱桃送进大湾区;上海援藏团队让千年氆氇走上世界T台;墨脱茶叶在援藏干部手中完成18项标准制定,斩获多项国际大奖;日喀则牛羊肉、青稞通过援藏渠道直供山东商超……一批批“高原臻品”跨越山海,让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
海拔高,境界更高。面对“缺氧能受得了吗?”“顾得上家里吗?”“回来以后,工作接得上吗?”的三连问,援藏干部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铿锵脚步作答,用积极拥抱当地群众的姿态,全身心厚植高原内生发展动力。
黑龙江省林草局草原站副站长刘昭明,2016年奔赴日喀则,攻关高寒草地技术。三年间,他跑遍18个县区,行程2万公里,采集野生牧草种子50份,完成测产样方269个,建立8个牧草科学种植示范区,示范田增产最高达69%,带动358户1430名牧民增收。
日喀则一高的“齐鲁教师援藏团队”与藏族教师同备课、同教研;在拉萨北京实验中学,北京援藏干部与当地教师共建智慧课堂;在昌都二高,黑龙江教师与藏族学生“同辉互促”结对子……教育、医疗、农牧、交通各条战线,援藏干部与西藏各族干部群众同住一顶帐篷、同喝一碗酥油茶、同啃一块“硬骨头”,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一个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孔繁森的誓言,回荡在每一位援藏干部心中。
他们中有人在海拔5000米的工地上举行婚礼,有人把对父母的孝心化为藏族阿妈的一次次巡诊,有人把孩子的第一声“爸爸”留在视频里,却把西藏孩子的未来捧在掌心……
数字是有力的证明——
1995年,西藏地区生产总值56.1亿元;2024年,跃升至2764.94亿元,连续20多年保持高速增长,增速位居全国前列;
2019年底,62.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74个县区全部摘帽,西藏彻底告别绝对贫困;
2024年,西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358元,同比增长8.2%,增速位居全国前列……
耕耘更知韶光贵,不用扬鞭自奋蹄。当白朗果蔬的清香飘向齐鲁大地、当白绒山羊的绒毛温暖燕赵儿女、当墨脱茶香氤氲黄浦江畔,我们看见,一条产业援藏、智力援藏、情感援藏的大动脉,正在雪域高原强劲跳动。
这是合力催生的澎湃动力,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写照。站在新时代新起点,第十一批援藏干部将与西藏各族干部群众继续肩并肩、心连心,让发展成果像格桑花一样开遍高原,携手共绘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的新画卷。(洛桑旦增 永青 达珍 参与采写)
在狮泉河畔, 我听见“老师好”的回声
李梅英 洛桑旦增
2023年的狮泉河镇。 本网记者 洛桑旦增 摄推开孔繁森小学三年级教室的门,粉笔灰在光束里跳舞。学生们齐刷刷站起来,用普通话喊着“老师好!”那一刻,我鼻子猛地酸了——这声音和1994年孔繁森录在磁带里的“阿里发展12条建议”一起,在我耳机里循环了3天。当年他提出的“教育优先”,如今被写进了教室后墙的红字标语:让每个孩子离太阳更近一点。
课间,9岁的曲珍拉着我来到纪念孔繁森的房间,不大的房间里陈列着孔繁森的物品与“故事”。看着曲珍清澈的目光,我突然明白孔繁森当年为什么把工资换成糖果——在氧气只有平原一半的地方,任何一点甜都能成长为信念。
傍晚,我赶到阿里地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采访援藏干部马星星。电话那头,他第一句话就是:“你们放心来,孔书记的前两条建议都是关于交通的,我刚好管这块。”见面后,他摊开一张施工图,指着线路说:“本来第十批援藏结束就该回陕西,可我总觉得还有事情没做完,所以就留下来了。”说这话时,他眼角的皱纹像被光抚平,只剩下一股不肯熄灭的火。
如今,阿里地区拥有两座机场、多条国道穿越其间,把早晨的藏面和夜晚的成都火锅装进了同一天。孔繁森离开后的30多年里,无数人接力奔跑,把“教育优先”和“交通先行”从磁带里的声音变成孩子嘴里的“老师好”,变成滚滚车轮和琅琅书声。
采访结束后,马星星抱着图纸匆匆回到办公室,背影被夕阳镀成橘红。那一刻,我仿佛听见当年的回声:让每个孩子离太阳更近一点。
离开时,曲珍塞给我一块牛粪画:干牛粪做底,野花和碎镜片拼成歪歪扭扭的笑脸。她说:“老师,你照照镜子,我们阿里人的笑,是不是比太阳还暖?”
飞机掠过冈底斯山,机翼下的阿里像一块被照亮的勋章。原来所谓的“援藏”,从来不是单向的给予,而是双向的照亮——援藏干部把项目、资金、理念、技术带了进来,享受幸福生活的孩子们把“老师好”的回声永远留给了他们。
柴腾虎:把思念化作火种
本网记者 李梅英
1994年隆冬,狮泉河镇气温零下30℃。一辆绿色吉普在雪原上颠簸,后排坐着时任阿里地委书记的孔繁森,副驾驶是时任阿里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柴腾虎。
有一次,他们去日土县调研的时候,车轮陷进雪地7次,孔繁森脱下军大衣垫在车轮下,车子才能继续前行。柴腾虎第一次理解了什么叫“同甘共苦”。
一个月后,孔繁森因公殉职。追悼会上,柴腾虎含泪写下挽联:“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二离桑梓,独恋雪域,置民族团结重如冈底斯山。”
这一写,就是30年。
从1995年起,每年11月29日,柴腾虎都会出现在山东聊城孔繁森墓前。2022年虽因疫情受阻,但次年清明他便补上了那一次鞠躬。“不为别的,就想告诉他,我们没把他忘记。”柴腾虎说。
为了这句“没忘记”,他跑遍孔繁森第一次援藏的岗巴县、抗震救灾的墨竹工卡县、遇难地新疆托里县,拍下了上万张照片、整理百万字笔记,出版《阿里三部曲》《永远的孔繁森》(之一、之二),累计向西藏图书馆、阿里地区档案馆等单位捐书3000余册。
据统计,30年来,柴腾虎已在10多个省市作报告120余场,听众超过15万人。
“讲”之外,他还在“做”:组织救助被拐卖的藏族少女、支持由孔繁森抚养长大的曲英和贡桑在家乡开展大型公益慈善活动、慰问阿里噶尔县和拉萨林周县的孤寡老人……
2025年4月和6月,70多岁的柴腾虎第30次、第31次进藏。清明节那天,他照例和孔繁森的生前好友一起来到拉萨烈士陵园孔繁森墓前。当把还冒着热气的山东饺子摆放到孔繁森墓前时,柴腾虎再次双膝跪地,泪流满面。这天,是柴腾虎为自己老父亲办完葬礼的第5天。
在拉萨,他向西藏图书馆、西藏大学和拉萨关帝庙捐赠图书后,马不停蹄地赶往日喀则:到地震废墟上慰问受灾群众,举办几场报告会,又去看望孔繁森生前秘书阿旺曲尼的家人……
6月份,他带着孔繁森朗诵团来到西藏大学,为学子献上一场动人的情景演出;去西藏职业技术学院,作报告、开座谈会……
“一个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柴腾虎常把孔繁森的这句话挂在嘴边。
在他看来,30年巨变,数字最直观:1994年阿里地区生产总值不足3亿元,2024年突破180亿元;1994年狮泉河镇只有一条土路,如今机场、宽大的柏油路、漂亮的街道,织成立体交通网;1994年阿里地区农牧民人均年收入不足800元,2024年突破2万元……
“但比数字更动人的,是精神接力。”柴腾虎说,如今的阿里干部,大家比的是谁跑的项目多、谁解决的群众困难多,“这就是孔繁森精神的时代回响”。
采访结束后,柴腾虎从背包里掏出一台老式录音机,按下播放键,里面传出1994年孔繁森在狮泉河镇干部大会上的讲话录音,沙沙的电流声里,那句“我们就是要让老百姓的日子往好里过”依旧铿锵有力。
30年来,他把对一个人的思念,化作照亮千万人的火种。
这火种,正在祖国大地上熊熊燃烧,生生不息。
王安邦:传承遗志的30年跨越
本网记者 李梅英 洛桑旦增 永青 达珍
“孔繁森同志在去世前写下关于阿里地区发展的12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计划书,30年后的今天,阿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望着窗外车水马龙的街道,阿里地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王安邦感叹说。
1994年11月25日,50岁的孔繁森写下12条愿望:修机场、筑天路、联电网、活边贸、兴旅游、强教育、提医疗、护生态……30年后,这份浸透体温的清单,已化作“世界屋脊”上的壮美答卷。
“孔繁森同志曾疾呼阿里需要机场,2010年昆莎机场通航,结束了阿里地区无航空运输的历史。”王安邦介绍说,现在,新藏公路完成升级,G4218昆莎机场高速冲刺贯通。
在普兰县崭新的唐嘎边贸市场,琳琅满目的小商品,让前来购物的游客目不暇接。王安邦说:“孔繁森同志力推发展边境贸易,现如今,普兰口岸恢复国际一级公路口岸功能,增设为药材进口边境口岸。”当前,普兰唐嘎边贸市场有228家外商常驻,2024年进出口总值2740万元,2025年上半年再增156%,千年古道变身“国际走廊”。
因为下乡途中经常给百姓送药,孔繁森被老百姓称为“药箱书记”。“当年孔繁森背药箱下乡的牧区,如今早已实现了乡乡有卫生院、村村有卫生室。”王安邦介绍说,如今阿里地区人民医院冲刺“三甲”,“过去骑马2个小时才能找到医生,现在家门口就能拍CT了。”
在遗愿中,孔繁森强调“保护生态才能实现永续”。30多年来,阿里把生态文明写进发展基因,1288万亩公益林纳入国家管护,金丝野牦牛栖息地扩大12.49万亩;狮泉河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塔尔钦旅游集镇环境整治全面完成;义务植树31万株,封育造林3.47万亩,荒漠长出“绿色银行”。
狮泉河畔,雪山依旧,却换了人间。孔繁森当年写下的12个愿望,已化作一条条“天路”、一座座电站、一片片绿洲、一张张笑脸。
“一个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孔繁森的誓言,被新一代阿里人以行动续写。2024年末,阿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万余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万元;地、县两级供氧、5县集中供暖、7县撬装加油站相继落成。
王安邦说:“我们将继续弘扬孔繁森精神,以改革思维、法治方式,把阿里建设成为雪域高原上的璀璨明珠。”
责任编辑:唐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