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周而复致邹士方书信复印件(1989年1月5日)
周而复赠邹士方《长江还在奔腾》(《长城万里图》第二卷)一书的封面
我与周而复先生相识于1983年,那时我在《人民政协报》主持副刊,之后有一阶段他的处境并不很好,我对他十分同情,觉得他作为一位作家和书法家,应该有发表作品的机会。于是我主动向他约稿,他的散文、旧体诗词、书法陆续在《人民政协报》副刊上发表,他十分高兴。
那个人:布衣风骨与笔墨交谊
关于周而复先生的名字,有一段趣闻典故。1933年他考入上海光华大学外文系时,使用的本名是周德,这一姓名一直用到毕业。在校期间,同窗们因他姓周,常戏称他为“周而复始”。他便顺着这个成语,略去末尾的“始”字,取“周而复”作为笔名;毕业后,他索性将这个笔名正式用作本名。前人常有“以字行”的情况,而他则是少见的“以笔名为实名”的例子。
其实对于他的作品我所读不多,只是在中学时代读过他的长篇小说《上海的早晨》,那次阅读经历使我那青春萌动的心对社会和人生的复杂有了不少感性认识。
我初见而复先生,对于他的印象是“心宽体胖”。他说话瓮声瓮气,好像永远是个乐天派,脸上总是微笑,乐呵呵的,我从没见他发愁。
而复先生重友谊,极守信,对于我来说可谓有求必应。他赠我书法条幅并在我的册页上书写诗句,还有许多著作都题款签名赠我。《周而复书琵琶行》是我收藏的珍本之一。此原件曾在“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展览会”上展出,观众赞赏不已。全诗616字,一气呵成,结构严谨,字字飞动,清新秀丽的书风宛如年轻处子,惹人喜爱。可谓诗书并茂,含义深邃,回味无穷,强烈地感染着观众。
1985年春天,他与采访全国政协大会的记者聊天,谈作家与记者的关系。他说:“记者的头脑就好像一家商店,只有品种齐全,才可能更好地往外输出。”他又语重心长地说,“作为一名记者,关键需要做到两点。一是生活。就其所从事工作来讲,上至国家领导人,下到平民百姓都要接触,因此,要求他必须具备丰富的生活经验及非凡的活动能力。二是写作。要才思敏捷,笔头快。”稍停片刻,他继续说,“我也当过记者,知道新闻报道的情况,让你在一小时内写出一千二百字的东西来,你就得完成,还要做到字数不多也不少,这可是真功夫。靠什么呢?只能靠平时的多写多练。”当我问到作家与记者的关系时,周老说:“不要小看记者这一职业,世界上有许多作家都是从做记者起步的。”这时,他握着我的手十分感慨地说道,“你们是年轻有为的后起之秀,我要向你们学习啊!”当时我还为他拍了一张照片,可惜已丢失。
距而复先生去世前一年的2002年12月12日,他在寓所中与我及另外两位客人相谈。那天他穿着一件红毛衣,显得很喜气。他思维清晰,口齿清楚,但毕竟89岁高龄了,听力不好,明显驼背,从沙发上站立起来显得困难。客人来了,他欠欠身;客人走了,他也欠欠身。那天我请他在他的名片背面签了名。没过多久,便听闻他住院的消息。
而复先生曾亲笔给我写过六封信,每一封都以毛笔书写,皆是书法精妙的佳作。可惜这些信札原件在1991年冬天不慎遗失,如今仅存一枚信封。所幸“劫后余烬”,尚有三封信札的复印件留存至今。
其中一封如下:
士方同志:大札与人民政协报已阅。阁下拟在政协报发表《南京的陷落》与《长江还在奔腾》出版消息与评介文章,荷蒙注意并关怀拙作,特先致谢。遵嘱挂号寄去上述两部,第二部中内容说明可供参考,以便了解作者意图。瑞雪纷飞,迎来一九八九年,祝在新的一年中获得更大成就。此复并颂
文祺
而复
一九八九.一.五
窗外大雪迎风飘舞
我不仅在《人民政协报》上发表评介而复先生抗战系列长篇小说《长城万里图》的前两卷《南京的陷落》《长江还在奔腾》的文章,并且在《民主》杂志(我兼任该杂志的副主编)上连载了他的大著的部分章节。记得就在他写这封信之后的那年11月22日,民主杂志社社长楚庄、主编毛启邠在全国政协文化餐厅专门宴请而复先生,我亦忝列其间。而复先生还为《民主》杂志写过一些佳作。
那套书:孤灯十数载铸抗战史诗
1990年是艾青先生八十寿诞,我随周而复先生、管桦先生按照习俗于1989年3月27日到艾青先生家祝寿。周先生在路上谈及他的抗战系列长篇小说《长城万里图》时,显得十分兴奋:“谁都没有我这样的创作条件。为了写这部抗战小说,我访问过许多国家的首脑,实地考察过不少国际会议的场所,还画过相关图纸,连广岛我都去实地考察过。有人说抗战是老题材,写不出新意,但实际上,全面反映抗战的作品至今没有。像《地雷战》《地道战》《吕梁英雄传》这些,写的都只是局部场景。我写作从不为赶任务,写完后总会先放一放,谁需要就给谁。而写抗战题材的愿望,早在创作《上海的早晨》之前就有了。”
周而复先生呕心沥血十数载,创作完成了这部洋洋三百七十五万字的六卷本长篇小说《长城万里图》。作品以宏大的叙事手法,全景式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抗战历程。它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为背景,高屋建瓴地勾勒出国际国内政治军事格局中错综复杂的斗争,既细致描摹了“南京沦陷”“淞沪保卫战”“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长沙失守”“桂柳战役”等重大战役,也生动刻画了重庆、武昌、延安、上海等地各种政治力量的分化与重组,全方位呈现了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多元图景,并清晰反映出战争从“战略防御”经“战略相持”到“战略反攻”的发展脉络。小说聚焦中国战场,深入描写国内外各种势力、党派之间的纠葛争斗,真实再现了当时的国内外形势,将对战争的叙述与反思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堪称一部史诗性巨著。这部构架宏伟、场面壮阔、人物众多的鸿篇巨制于1995年全部出齐,当年便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文学奖。
《长城万里图》的前四卷——《南京的陷落》《长江还在奔腾》《逆流与暗流》《太平洋的拂晓》,分别于1987年、1988年、1989年和1991年相继出版。1992年11月27日至28日,中华文学基金会、人民文学出版社、辽宁盘锦市委市政府及文学评论杂志社在北京联合举办了《长城万里图》作品研讨会。研讨会先是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开幕式,随后移至中纪委招待所会议大厅继续进行作品研讨。78岁的周而复先生自始至终出席了会议,认真听取各方发言并发表了讲话。这次会议,先后收到海内外众多知名人士的贺词、贺信、贺电、贺文,中外评论家、文学研究家在两天的研讨会上热烈发言,给作品以高度评价。
第五卷《黎明前的夜色》与第六卷《雾重庆》分别于1993年、1995年出版,至此《长城万里图》全六卷完整出齐。1995年6月26日,《长城万里图》第二次研讨会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出席会议的专家学者及来自国内外的祝贺者齐聚一堂,场面盛况空前。与会者一致认为,《长城万里图》堪称一部抗日战争的史诗巨著,更是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
这部著作很快便由外文出版社与日本21世纪翻译会等机构团体分别译为外文,推向世界。各国报刊随即纷纷刊发评论与介绍文章,涵盖英文、德文、西班牙文、日文等多种语言版本。
那双璧:文学与书法千古流芳
我以为而复先生本质上是一位作家与书法家,一介纯粹的书生,称他为文坛大家与书法巨擘亦毫不为过。他留给后人的1200万字文学作品中,不乏传世之作。书法方面,他的笔墨从唐代诸家直追晋代“二王”,古韵悠然独存。其行书兼收楷、草、篆各体之长,结构严谨却不拘板,于欹侧中见姿态之美;笔法方折纤劲,尽显清秀之韵,达到了骨力洞达、肌腴筋健的境界,刚劲中蕴含温婉,韵味无穷。他的行书作品如行云流水,风格变化多端:或清新疏雅,或厚重凝练,或挺拔秀美,或严密自丽,观之令人赏心悦目,爱不释手。郭沫若曾盛赞其书法“逼近‘二王’”,赵朴初、启功等大家亦曾赋诗称颂,足见其艺术造诣之深。
而复先生写给我的信札,正是他书法之美的生动明证。我总觉得,这几件书札写得随性自然、秀美动人,与他那些鸿篇巨制相比,可谓各有千秋、各领风骚。只是不知这些信札原件如今散落何处?唯愿能被妥善珍藏。
2004年1月2日,在90岁生日过后的第五天,而复先生永远离开了我们。他带着满腹经纶与学富五车的才华走了,却将文学与书法艺术的风韵永远留在了人间。他的精神必将如“周而复始”般生生不息,激励后人,发扬光大。
(作者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 邹士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