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双碳”目标为引领加快推动煤炭行业转型
创始人
2025-08-03 06:21:39
0

(来源:中国改革报)

转自:中国改革报

□ 许航

基于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资源禀赋特征,煤炭资源在能源安全体系中仍占据基础性战略地位,对经济稳定运行具有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煤炭行业在我国能源供应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同时也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是破解“双碳”目标与能源安全平衡难题的关键。煤炭行业的转型不仅关乎能源结构的优化调整,更是推动整个能源体系向低碳、清洁方向迈进的关键一环。因此,我国如何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实现煤炭行业的转型发展至关重要。

煤炭行业的发展现状

从煤炭生产角度分析,国内煤炭资源的地理分布具有明显的非均衡性,资源主要集中于西部地区。其中,山西、陕西、内蒙古和新疆这四大煤炭主产区表现突出,在全国煤炭总产量中的占比高达80%以上。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在2001~2014年期间,原煤生产量总体呈现出上升的发展态势。然而到2016年,受煤炭行业推进结构优化与转型升级进程的影响,原煤产量下滑至近十年来的最低水平。此后,原煤产量逐步回升,至2023年全国原煤生产量达47.1亿吨,与上一年度相比实现了3.4%的增长。2024年,煤炭的供应能力呈现出持续增强的良好态势,原煤产量为47.8亿吨,较上年增长1.2%。该数据反映出,煤炭在能源供应体系中仍然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我国能源供应的重要支撑力量。在当前煤炭先进产能得以平稳、有序释放的良好态势下,煤炭行业在保障能源稳定供应方面的兜底保障作用得到了充分有效的发挥。

从煤炭消费层面分析,2001~2024年间,我国煤炭消费量总体上呈现出上升趋势。2024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为59.6亿吨标准煤,与上一年度相比,实现了4.3%的同比增长。从能源消费结构来看,煤炭消费量呈现增长态势,增幅达1.7%,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占比为53.2%,比上年下降1.6个百分点。尽管近年来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占比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但就现阶段而言,煤炭在能源消费体系中的主体地位依然稳固,难以在短时间内发生根本性改变。

煤炭行业转型面临的问题

低碳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在能源领域新一轮变革浪潮与“双碳”目标的双重驱动下,煤炭行业的生产与消费技术正加速朝着绿色低碳化、智能数字化、安全可靠化以及高效集约化的方向转型升级。与此同时,与之适配的煤炭相关材料研发也呈现出绿色可持续、复合结构化的演进趋势,而核心装备制造则逐步向技术密集度高、产品附加值大、资源消耗量低、产业带动效应强的方向优化迭代。

目前,技术滞后问题已成为制约煤炭行业转型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尽管近年来煤炭开采技术体系已取得阶段性提升,但部分矿井仍沿用传统低效的开采工艺与陈旧设备,这一现状直接导致生产效能长期处于低位运行状态,资源综合利用率偏低,导致煤矿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风险系数升高。在煤炭清洁高效转化技术、节能环保工艺革新以及碳基新材料的基础研究布局与成果产业化应用等关键环节,亟需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可通过引进国际前沿开采技术与装备,实现技术瓶颈的突破性进展。

生态环境保护要求严格。受煤炭行业传统粗放型开发模式的影响,矿区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因采矿活动引发的地表深陷、“三废”排放超标、含水层结构破坏、水资源供需矛盾激化等复合型生态问题,已对矿区作业人员健康安全及区域生态承载力构成系统性威胁。

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进程中,环保政策持续趋严,对煤炭行业提出了更为严苛的环保要求。煤炭行业碳排放源主要包括三大类别: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CO2直接排放、电力热力消费引发的CO2间接排放,以及采矿活动导致的CH4逸散性排放。在碳达峰目标约束下,行业碳排放核算体系主要聚焦于CO2直接与间接排放;而进入碳中和推进阶段,则需将CH4逸散量折算为CO2当量纳入碳排放总量统计。随着“双碳”目标的实施,煤炭资源开发环节将全面纳入碳排放强度考核框架,环保法规的刚性约束对传统煤炭行业形成倒逼效应。煤炭行业在生产运营过程中,必须进一步加大环保方面的资金投入与技术研发力度,积极推动煤炭清洁化生产以及高效化利用,从而契合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导向。

煤炭行业转型的具体路径

采用绿色智能技术,促进煤炭资源实现安全高效开采。煤炭行业可通过智能化、自动化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实现资源的安全高效开采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通过部署现代化、高能效、低污染的煤炭生产技术体系,系统性降低碳排放强度,采用智能矿山开采系统与精细化洗选工艺,可实现煤炭资源的高效回收与品质提升。

积极推动绿色矿山建设,不断完善基于5G通信技术的智慧矿山架构、全流程无人化智能开采模式、煤炭智能运输网络、矿井多维度智能监测系统及智能选煤工艺集群等前沿技术体系,实现煤炭资源的循环利用,降低碳排放水平。针对固定值守岗位与高危作业场景,部署无人化值守系统与特种作业机器人集群。通过环境感知设备与智能决策算法,实现主运输系统、通风机房等固定岗位的远程集中监控与自主运行;针对井下爆破、巷道修复等危险作业,研发防爆型巡检机器人与智能支护装备,降低人员暴露风险。同时,需要不断创新清洁高效的煤炭燃烧技术,攻克超临界和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技术,可提高能源转化效率,以实现对煤炭资源的高效利用,从而降低碳排放水平。

优化能源结构,推动煤炭与新能源实现协同发展。能源结构调整是缓解环境压力、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助力煤炭行业达成绿色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通过合理调整能源结构,大力促进清洁能源的广泛应用,能够有效降低煤炭行业对传统高碳能源的依赖程度,进而减少碳排放,推动行业朝着绿色、低碳的方向稳步迈进。从具体实施层面来看,提升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占比,是能源结构调整的首要任务。清洁能源涵盖天然气、核能、水电、风能以及太阳能等多种类型,这些能源普遍具备碳排放低、能源利用效率高以及可再生等显著优势。因此,积极推动清洁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于能源结构调整而言意义重大。政府在这一过程中应发挥引导作用,通过出台相关政策、给予激励扶持等手段,鼓励企业加大在清洁能源领域的投资力度,引导个人积极使用清洁能源。

在能源安全战略框架下,传统能源退出机制需严格遵循“先立后破”的原则,即新能源体系须在技术成熟度、经济可行性及系统稳定性等方面实现突破后,方可有序缩减化石能源占比,确保能源供给安全底线。当前,煤炭与新能源呈现“竞争—协同”双重关系:一方面,新能源通过技术迭代逐步替代煤炭在发电领域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煤炭作为调峰电源与原料保障,与新能源形成动态互补机制。在“双碳”目标约束下,构建“煤炭清洁化利用+新能源规模化开发”的协同发展模式,既是破解能源结构转型过程中安全保障与低碳发展矛盾的核心路径,也是推动传统煤炭行业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的战略支点。

延伸煤炭产业链,助力煤炭由燃料向原料转变。产业链延伸主要包括向上游的煤炭资源综合利用,向下游的清洁能源替代以及产业内部的结构升级。在向上游的煤炭资源综合利用方面,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和资源整合,将废煤渣、废水等资源进行回收利用,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向下游的清洁能源替代方面,可以通过投资建设清洁能源发电厂,实现清洁能源的替代和利用。同时,还可以发展燃料电池等新能源技术,将煤炭资源转化为清洁能源,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产业内部的结构升级方面,可以通过多元化经营和加强产业链整合,将煤炭行业向煤电一体化、煤化工、新材料等高附加值领域延伸。

依托多元化经营与全产业链协同整合,重点培育现代煤化工产业集群,延伸煤炭产业链。中西部地区更需要抓住机会,联合东部技术高地开展区域协同创新,重点突破煤制烯烃、煤制芳烃等核心技术瓶颈,加速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基化学品合成技术体系。通过推动煤炭从传统能源燃料向高端化工原料的转化,实现资源价值倍增与产业能级提升,支撑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河南理工大学)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新华社报道邢台|走进抗大陈列馆... 转自:邢台发布 高端媒体看邢台  新华社石家庄8月1日电(记者岳文婷)“请大家,五指并拢,手肘打开”...
第二十六届海南国际旅游岛欢乐节...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任明超 见习记者 戴瑶)2025年(第二十六届)海南国际旅游...
88年前,这群人如何打响“舞台... “快看,复兴号!”当高铁列车从卢沟桥旁飞驰而过, 一群小游客兴奋地高喊。7月24日,新华日报·交汇点...
码头拖欠七年运河河道占用补偿费... 转自:扬子晚报航道补偿费和河道堤防占用补偿费是航道机构建设、养护航道护岸及其他设施的关键资金来源,其...
男子在杭州一酒店洗澡时被陌生人... 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记者赵琼8月3日,网友尤先生在社交平台发帖称,自己在杭州出差住酒店时,一名陌生男子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