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记者 顾梦轩 李正豪 广州 北京报道
2025年年初以来,科技创新热潮推动港股领涨全球,内地科技企业赴港上市热度攀升。
据《中国经营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7月31日,年内全市场共有178家公司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书,其中科技企业68家,占比38.2%。
记者注意到,在赴港上市的科技公司中,多家A股上市公司或其分拆子公司在香港发行IPO ,“A+H”案例较多。此外,有一些企业是由于在A股上市失败,转而谋求港股上市;还有一些企业近年来经营业绩堪忧。
对于近期科技企业赴港上市的热潮,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表示,近期内地科技公司加速赴港上市,原因在于港股市场对高成长性企业的包容性高,并且具有国际资本的流动性优势。港股允许未盈利科技企业通过“创新板”或“18A”规则上市,且对同股不同权结构、红筹架构更友好,契合科技企业轻资产、高估值特征。赴港上市可助力企业拓宽融资渠道、提升品牌国际影响力和优化股权结构。
两个资本市场体系的协同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表示,近期内地多家科技公司选择赴港上市,主要原因在于香港资本市场国际化程度高,融资渠道多元,能够吸引更多国际投资者,且港股市场估值体系更为成熟,对科技创新企业的认可度较高。
记者注意到,在赴港上市的科技公司中,“A+H”案例不在少数。7月22日晚间,科创板上市公司中微半导(688380.SH)披露,公司拟发行境外上市外资股(H股)股票并申请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主板挂牌上市。
协创数据(300857.SZ)也于7月21日发布公告称,公司于2025年7月21日召开董事会审议通过,拟在境外发行股份(H股)并申请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对于近期出现的A股上市公司或其分拆子公司在香港发行IPO的热潮,田轩指出,近年来,内地与香港之间的资本市场合作不断加强,针对内地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大,上市审批流程更为便捷高效。这些公司寻求“A+H”上市,一方面可以拓宽融资渠道,引入更多国际资本,为技术研发、业务扩展等提供充足资金支持;另一方面,“A+H”上市也有助于企业更快融入国际市场,开拓国际市场,提升品牌国际影响力。
国泰基金方面指出,一方面,港交所建议将“A+H”公司H股在港上市时的最低公众持股比例从原来的15%下调至10%,或市值不低于30亿港元,显著降低发行难度。另一方面,优化审批流程与效率。国泰基金方面表示,对于符合资格要求的A股公司,两家监管机构分别只会发出一轮监管意见,而各自的监管评估将在30个营业日内完成,较其他申请的时间少约10个营业日。
“‘A+H’架构不应被理解为‘两个市场的叠加’,而应被看作‘两个资本市场体系的协同’。”济安研究院研究员万力表示。
业绩承压企业的 “双刃剑”
记者注意到,在近期赴港上市的内地科技企业中,有几家公司业绩表现并不理想,有的甚至跟公司的高昂估值形成强烈反差。
如近期赴港上市的芯迈半导体技术(杭州)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芯迈半导体”),2022—2024年,其营业收入分别为16.88亿元、16.4亿元、15.74亿元;同期亏损分别为1.72亿元、5.06亿元、6.97亿元。
今年1月27日,成都国星宇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星宇航”)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于香港主板上市,冲刺“港股商业航天第一股”。该公司招股说明书显示,业绩方面,2022年度、2023年度以及2024年前三季度,国星宇航收入分别为1.77亿元、5.08亿元、2.37亿元;同期分别录得净亏损9090.7万元、1.39亿元、2.14亿元。
据港交所披露,国星宇航递交的港股招股书已满6个月,于7月27日失效。
对于业绩不佳的企业来说,赴港上市能否解决公司眼前的困难,缓解经营压力?
田利辉指出,赴港上市对业绩承压科技企业是“双刃剑”。短期可通过融资缓解现金流压力,但长期需基本面改善。港股虽放宽未盈利企业上市门槛,但估值容忍度低,若技术落地不及预期或持续亏损,可能加剧股价波动。“以宁德时代为代表的成功案例显示,需匹配国际化战略与透明化治理,否则仅靠上市难解根本问题。”田利辉说。
格上基金研究员毕梦姌表示,港股上市确实能为业绩承压的科技企业提供短期资金支持。根据港交所规则,符合18C章(特专科技公司)或18A章(生物科技公司)条件的企业,即使未盈利也可上市融资。这种“以时间换空间”的策略,为企业争取了技术迭代和市场拓展的窗口期。“不过,融资效果与资金使用效率高度相关。若资金用于低效扩张,可能加剧业绩压力。”毕梦姌说。
记者了解到,一些赴港上市的科技公司原本计划在A股上市,却由于各种原因上市失败,继而另谋出路,转向港股上市。
成立于2009年的天域半导体,是碳化硅外延片供应商,公司曾计划2024年在深交所上市,但同年终止了公司的A股上市辅导。2025年7月22日,天域半导体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
2024年10月,在经历北交所三轮问询后,胜软科技撤回A股上市申请。今年1月,胜软科技转战港交所,提交IPO申请。
对于A股上市不成转战港股的科技公司,毕梦姌指出,A股对科技企业的审核强调“硬科技”属性和财务稳健性,如2025年新规要求科创板企业研发投入占比大于15%,且需证明技术产业化能力,导致大量早期科技企业被筛除。
此外,毕梦姌表示,A股对行业存在隐性偏好。2025年上半年,A股消费、教培等行业的IPO终止率超60%,而半导体、新能源等“卡脖子”领域过会率达85%,这使得不符合A股产业导向的科技企业,如互联网服务、生物医药等更倾向港股。总体而言,转向港股是合理的战略选择。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港股上市对企业的包容性较大,上市效率较高,但仍有潜在的估值折价问题,2025年中资港股较A股平均折价23.35%,其中消费电子、传媒等行业折价率超30%。
万力表示,越来越多科技企业在A股上市受阻后选择转向港股,这一现象的本质,并非资本路径的下沉,而是企业在资本结构弹性与制度适配性之间进行的理性再平衡。在A股与港股制度体系存在差异的背景下,企业选择与自身发展阶段更匹配的上市地,是市场化机制下正常的路径优化。
警惕“资本外部性”风险
赴港上市对内地科技企业有哪些助力作用?
万力指出,内地企业赴港上市将会给企业带来三重助力。
第一是港交所融资结构的弹性优势。在“A+H”架构下,两地市场的估值逻辑可以互为补充,A股提供稳定基底,港股激活国际资本资源与全球投资者覆盖,从而形成更稳固的跨市场资本结构。第二是审批制度与上市节奏的制度化优化。万力表示,港交所近年来围绕A股企业设立了明确的快速审批机制。第三,互联互通机制带来估值与流动性支持使当前沪深港通机制日趋成熟,南向资金成为H股市场中长期估值锚之一。对于纳入互联互通标的的“A+H”公司而言,既可享受来自内地机构与个人投资者的稳定资金流,也利于在H股市场获取“流动性溢价”。
对于内地科技企业来说,赴港上市的风险点主要有哪些?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田轩指出,内地企业赴港上市的风险点主要集中在监管差异、市场波动、投资者偏好和文化差异等方面。
首先,香港与内地资本市场在法律体系、监管要求上存在差异,可能导致企业在信息披露、公司治理等方面面临合规挑战。其次,香港资本市场受国际经济环境影响较大,汇率波动、利率变化以及全球投资者情绪都可能导致股价剧烈波动。此外,香港市场的机构投资者占比较高,其投资偏好可能与内地市场不同。最后,内地企业管理层与香港投资者之间可能存在语言、文化背景上的差异,这会影响信息传递的效率和准确性,影响市场信心。
田轩认为,企业应充分了解两地监管要求,制定完善的合规策略,确保符合内地法规的同时,满足港交所的披露要求。同时,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关注国际投资者需求,严格披露财务数据和业务进展,向潜在投资者展示清晰的业务模式、公司的核心竞争力、长期发展战略等,增强投资者信心。此外,密切关注市场动态,灵活应对汇率和利率变化,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
万力表示,尽管赴港上市已具备显著的制度便利,但从企业角度看,赴港意味着要接受一套更加国际化的信息披露体系, 如果企业仍停留在“以A股标准对待资本市场”的思维框架中,极易在问询阶段、年报发布时出现合规风险,甚至被监管处罚。因此,赴港不仅是“制度适配”,更是一次“治理能力升级”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