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港总经理张保华:以AI重构港口基因 再造一个青岛港
创始人
2025-08-01 07:46:44
0

在青岛港前湾港区自动化码头远程监控室,巨型电子屏上实时跳动着全球船舶动态,无人导引车(AGV)如精密仪器的齿轮般在堆场间穿梭。桥吊以62.62自然箱/小时的效率装卸集装箱,这是青岛港第13次刷新自动化码头作业效率世界纪录。

“智能管控强安全,效率提升无止境。”青岛港总经理张保华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此刻,窗外的作业区,高压岸电机器人正为靠泊的万吨巨轮接驳清洁电力,氢能集卡在码头前沿静音穿行,这座百年港口正经历着脱胎换骨的智能化革命。

再造青岛港:新产能支撑东北亚枢纽

2月15日,世界级海洋港口群建设(青岛)建成项目投产暨新项目开工仪式举行。

在工程机械的轰鸣中,张保华告诉记者:“今年青岛港计划新开工6大重点工程,包括专业化码头集群项目、港口生产配套设施等,建成后将提升码头通过能力,增扩堆场面积,为再造一个青岛港提供强力支撑。”

这份雄心源于扎实的业绩支撑:2024年,青岛港完成货物吞吐量6.94亿吨、集装箱吞吐量3217万标箱,分列全球第四、第五大港;实现归母净利润52.3亿元,每股收益0.81元,净资产收益率12.65%,总资产收益率9.32%。2025年一季度,其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增长7.2%;营业收入同比增长8.5%;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6.5%,取得“稳中有进”的高质量发展开局。

未来,青岛港的关键落子将陆续布局:前湾港区集装箱升级工程将打造全球首个“三千万箱级”码头;董家口港区北三突堤7-8#泊位承接老港区件杂货转移;琅琊台湾作业区东部集装箱码头拓展集装箱接续能力……

“这些项目投产后,将进一步提升青岛港集装箱总体通过能力,为建设东北亚航运中心提供坚实港口基础设施保障。”张保华抚过沙盘上的董家口港区模型说。 

智能革命:AI重构港口基因

走进青岛港前湾港区全自动化码头中控室,蓝色数据流在“玉衡平台”大屏上奔腾。5月22日,一项新纪录在此诞生:桥吊平均单机作业效率达到62.62自然箱/小时,第13次刷新集装箱自动化码头装卸效率世界纪录。张保华点开系统演示——这个接入国产大模型的智慧平台,已赋能青岛港实现了三大智能化跃升。

在决策层面,青岛港多目标优化模型将提升船舶靠泊效率,降低堆场翻箱率。“我们持续推进码头A-TOS系统迭代升级,进一步优化完善AGV单钩双背作业、桥吊重进重出功能以及船舶配载策略。”张保华介绍,这样的技术创新减少了设备空驶和等待时间,大大提高了配载效率和作业的连续性。

在安全层面,青岛港应用人工智能机器视觉模型,减轻安全监管压力。在张保华看来,“人工智能正以颠覆性力量驱动全球港口向智能化、绿色化、协同化跃升,成为核心引擎。”他介绍说,青岛港大力研发的自动系泊技术,打破了传统系泊模式,解决了行业内系解缆环节本质安全难题。

在作业层面,青岛港通过AI算法实现了无人水平运输车动态路径规划、堆场智能规划等。去年3月,青岛港完成基于“干散货码头货物转水分析数据集”的数据资产入表工作,列入财务“无形资产-数据资源科目”,计入企业总资产,成为全国港口行业首个干散货作业数据资产入表的实践案例。

绿色突围:从氢能港口到零碳生态

1月18日,全球首艘大功率氢电混合动力全回转拖轮——“氢电拖1”在镇江船厂顺利下水。该船由青岛港自主研发设计建造,其采用全球首创的“氢燃料电池+液冷锂电池”动力模式,推动了氢能应用由“陆”向“海”延伸的重大跨越,为全球港航业绿色发展做出积极探索。

张保华说,近年来,青岛港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氢进万家”项目为抓手,在全球范围内首创氢动力轨道吊、AGV和氢能热电联供系统,建成国内港口首座加氢站,并购置20辆氢能集卡。

“这是氢能全场景应用的缩影。”张保华给记者算了一笔生态账,“除投用全国首艘‘油电混合’智能拖轮外,港区配套9座换电站,新能源水平运输车辆达到700辆,集装箱码头港内短捣车辆全部实现清洁能源替代。”

数据显示,青岛港积极发挥港口供应链服务效能,已实现岸电100%全覆盖,自主研制高压岸电接电机器人和低压岸电智慧系统,2024年岸电接电量超过1000万kWh。

在“零碳码头”建设方面,张保华向记者透露关键布局:“青岛港已完成绿色甲醇码头及储罐改造,落地中国北方港口首单国际航行船舶生物燃料油加注业务,推动全球绿色港航产业低碳发展。”而更大的突破在于创新港口的碳足迹服务——2024年,青岛港自主研发的碳足迹核算平台通过船级社认证,成为全国首个提供集装箱碳足迹核算服务的港口。

面对东北亚港口竞争加剧的态势,张保华亮出青岛港与其他港口的差异化优势:“一是区位与腹地优势。青岛港位于中国黄海之滨,是黄河流域最便捷的经济出海口;二是产业与货源优势。山东腹地货源丰富,为港口提供了大量工业制成品及蔬菜水果货源;三是政策与开放优势。青岛港利用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上合示范区等政策支持,在贸易便利化、金融创新等方面不断取得突破。”

青岛港自动化码头 本报记者 张鹏飞 摄

站在青岛港自动化码头观景平台,张保华极目远眺:一侧是百年老港区红瓦绿树的历史印记,另一侧是董家口新港区管廊纵横延伸向海天交界处。这个诞生于1892年的港口,正经历着比任何时期都剧烈的蜕变。

在全球贸易格局重构的浪潮中,青岛港的突围之路揭示出了传统基础设施行业的升级密码:以智能化重塑生产力基因,用绿色化重构价值链体系,通过腹地协同重建区位优势。正如张保华所言:“港口不仅是货物枢纽,更要成为技术、标准、新模式的孵化器——这才是世界一流港口的真正内核。”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暑运首月全国铁路日均发送旅客超... (来源:团结报)转自:团结报  本报综合消息 2025年铁路暑运自7月1日启动。据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
笔墨书廉洁 丹青绘正气(图) (来源:天津日报)转自:天津日报  本报讯(记者 高爽 摄影 曹彤)昨日,由河西区文化馆主办的“风正...
烽火铸魂 清风砺行 (来源:团结报)转自:团结报  □ 周  专  读过《南方抗大:塘田战时讲学院纪念文集》,仿佛回到8...
田野股份信披违规遭处分 新茶饮... 中经记者 许礼清 北京报道近日,北京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北交所”)的一纸纪律处分书将田野股份(维权...
闲话“采菱诗” (来源:团结报)转自:团结报  □刘琪瑞  夏末初秋,江南水乡的菱角陆续进入成熟季。菱角又名菱、菱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