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团结报)
转自:团结报
□刘琪瑞
夏末初秋,江南水乡的菱角陆续进入成熟季。菱角又名菱、菱芰、水栗子,果实为坚果,因垂生于密叶秧蔓之下的水中,故还称“水中落花生”,与莲藕、荸荠、芡实(鸡头米)并称“水中四珍”。菱角果肉洁白晶亮,嫩菱可生吃,老菱多熟食。古时多以菱实代粮,南朝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记载:“菱实皆取火燔以为粒粮,今多蒸暴食之。”
宋代诗人杨万里在《食菱》中写道:“鸡头吾弟藕吾兄,头角崭然也不争。白璧中藏烟水晦,红裳左祖雪花明。”开头以菱角的口吻与芡实、莲藕称兄道弟,之后又运用色彩对比展现菱角外壳与果肉的视觉反差,表达了诗人对菱角的喜爱。清代诗人沈朝初写有几十首《忆江南》,其中一首下阕云:“苏州好,湖面半菱窠。绿蒂戈窑长荡美,中秋沙角虎丘多。滋味赛蘋婆。”这应是刚采摘的嫩菱,鲜灵灵、脆生生、甜丝丝,那清脆甘甜赛过苹果。
除了描写菱角的美味,还有更多描绘采菱场景的诗词。如南朝时期常见的曲辞《采菱曲》,江淹、鲍照、萧衍、陆罩等人都有此类作品。“参差杂荇枝,田田竞荷密。转叶任香风,舒花影流日。戏鸟波中荡,游鱼菱下出。不与文王嗜,羞持比萍实。”(南朝梁·陆罩《采菱曲》)
《采菱行》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一首七言乐府诗,浓墨重彩地勾勒出秋日白马湖上,采菱姑娘们辛勤劳作的鲜活图景,展现了她们的青春活力与劳动的愉悦之情:“白马湖平秋日光,紫菱如锦彩鸾翔。荡舟游女满中央,采菱不顾马上郎。争多逐胜纷相向,时转兰桡破轻浪。长鬟弱袂动参差,钗影钏文浮荡漾。笑语哇咬顾晚晖,蓼花绿岸扣舷归。归来共到市桥步,野蔓系船萍满衣。”
唐代诗人李白游秋浦(今安徽贵池西),作有一组十七首《秋浦歌》,其十三写道:“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白居易作有一首《看采菱》:“菱池如镜净无波,白点花稀青角多。时唱一声新水调,谩人道是采菱歌。”唐代诗人张九龄与友人秋日泛舟东湖,作《东湖临泛饯王司马》送别友人:“兰棹无劳速,菱歌不厌长。忽怀京洛去,难与共清光。”明代文人王汝玉写有《题采菱图》:“湖南风信起,湖北浪花多。欲唱采莲曲,翻成采菱歌。采菱歌断汀洲暮,何处却寻归去路。谁摇兰艇笑相迎,灯火遥生白摐渡。”
采菱歌里也有童声悠悠,童趣盎然。北宋郭茂倩编撰的《乐府诗集》中,收录了两首南朝乐府民歌《采莲童曲》:“泛舟采菱叶,过摘芙蓉花。扣楫命童侣,齐声采莲歌。”“东湖扶菰童,西湖采菱芰。不持歌作乐,为持解愁思。”
上一篇:烽火铸魂 清风砺行
下一篇:笔墨书廉洁 丹青绘正气(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