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早上,俄罗斯远东堪察加半岛附近海域发生了一场8.8级强烈地震,震源深度仅20.7公里,属于浅层地震,破坏力不容小觑。美国地质调查局指出,这次地震的强度接近1952年堪察加9.0级地震,是全球有记录以来第六大地震。震中位于堪察加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以东约119公里处,地处“环太平洋火山带”,这个区域以地震和火山活动频发而闻名。地震发生后,俄罗斯、日本、中国、美国夏威夷等地迅速发布了海啸警报,太平洋沿岸多个国家也提高了警惕。
负责地震监测的日本气象厅在地震发生后约20分钟,向全国沿太平洋地区发布了海啸警报,预测最高海啸高度可能达到3米,呼吁居民尽快撤离到高地或避难所。
国内媒体编发了一段视频,称海啸“袭击”了东京附近的千叶县,居民们吓得挤到屋顶避难。这段视频迅速在网络上传播。于是,“日本大海啸”的话题冲上了热搜。我也接到一些国内媒体的采访联系,亲朋好友的咨询微信不断。然而,住在日本的朋友却一脸茫然:“海啸?我们这儿风平浪静啊!”
事实上,日本气象厅的观测数据显示,截至7月30日夜,距离地震震源最近的北海道根室市观测到的海啸,其高度仅为70厘米。被描述成“世界末日”的千叶县几个港口的海啸高度仅为30厘米,根本没有达到“淹没沿海”的程度,那里的海岸线基本平静,居民生活如常,压根儿没人爬屋顶。而全国海啸最高的地方是岩手县久慈港,也才观测到1.3米高的海啸涨潮。
这场8.8级地震虽然强度惊人,但海啸的破坏力远低于预期,原因有这么几点:
首先,震中位于堪察加半岛东侧的深海区域,距离日本列岛较远,海啸波在长距离传播中能量逐渐衰减。其次,堪察加半岛的地形和海底构造使得海啸波的传播方向主要朝向太平洋中部,而非直接冲击日本沿海。尽管这是全球最强烈的地震之一,但堪察加半岛的偏远位置和地质条件限制了海啸的破坏力。
相比之下,俄罗斯北千岛市的帕拉穆希尔岛受到的海啸影响更大,当地出现3至4米高的海啸波,港口和沿海设施受损严重。美国夏威夷的瓦胡岛北岸也观测到1.2米高的海啸波,但并未造成大规模破坏。
这次“日本大海啸”上热搜的背后,反映了网络时代信息差与传播的放大效应。一段剪辑过的视频加上历史资料,配上醒目的标题和渲染,足以让千里之外的网友信以为真。尤其是很多人在日本都有留学与工作的孩子、有亲朋好友,因此对日本的地震和海啸格外敏感,这与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的惨痛记忆有关。那次9.0级地震引发的海啸,最高达到30米以上,重创了东北沿岸城市,至今仍是许多人心中的阴影。因此,类似“海啸袭击千叶”这样的标题,很容易引发共鸣和恐慌。
日本是一个多地震国家,整个列岛搁在亚欧大陆、太平洋、菲律宾三大板块的交叠处,哪一个板块稍微松一松,就会引发列岛抖一抖。
不过,在日本生活多年的人都知道,日本对地震和海啸的应对能力很强,建筑的抗震标准都要求在8级以上。气象厅的地震报警系统能在地震发生后几秒钟内通过手机发布地震波抵达预警,几分钟内通过电视、网络等渠道发布地震详细信息,确定是否会发生海啸。孩子从小接受防灾教育,全国各地每年都要举行防灾避难训练。所以,大家都能做到遇震不慌,有条不紊,知道自己该如何应对。对于一个多地震的国家,这种“防患于未然”的态度,也正是日本在自然灾害面前的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