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天津日报)
转自:天津日报
在天津市武清区充满现代气息的工业园区内,大禹节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禹节水)的生产线宛如一条高效运转的“智慧长龙”,正有条不紊地忙碌着。一件件精密的灌溉设备在这里诞生,它们如同肩负使命的“水利使者”,带着先进的技术与绿色的希望,即将穿山越海,奔赴上合组织国家,为当地的农业发展注入全新的活力。
盛夏时节,骄阳似火。当大禹节水埃及特聘专家、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名誉副主席穆罕默德·A.S瓦博博士第一次踏入这片园区时,眼前的景象让他惊叹不已:“大禹是治水的英雄,象征着无尽的智慧与无畏的勇气。而今天,我亲眼见证了现代版的‘大禹治水’奇迹!”
从智能滴灌系统的精心研发,到精准施肥技术的广泛推广;从自动化监测体系的严密建立,到智慧农业管理平台的全面搭建……作为中国节水领域的领军企业,大禹节水以全方位、一站式的“交钥匙”解决方案,为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着独具特色的中国智慧。
“去年,我们携手哈萨克斯坦国立农业研究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共同建立了中哈旱区高水效农业国际联合实验室。这不仅是技术上的深度融合,更是两国农业合作战略升级的重要里程碑。”大禹节水国际部副总经理符帅的话语中透露出满满的自豪,“哈萨克斯坦境内沙漠和半沙漠区域约占国土面积的60%,发展节水农业、提高单产,已经成为该国农业发展的迫切需求。”
自去年9月实验室揭牌以来,便如同一颗科技种子,在哈萨克斯坦的土地上生根发芽。科研人员在谢列克河、阿拉木图大运河沿线安装了水流传感器,通过水资源数字化计量技术,实现了灌溉模式的精准优化。“我们不仅提供了先进的设备,还开展了专业人员技能培训,为哈萨克斯坦培养一批本土化的水利人才,助力其农业现代化进程。”符帅补充道。
在2000公里外,另一场“水与土的对话”也在悄然上演。
去年年初,大禹节水为“绿色巴基斯坦百万亩智慧农场项目”定制的首批节水灌溉设备顺利下线。项目经理郑龙带领团队前往当地负责安装调试等工作。
“到了现场,我一下就蒙了。”郑龙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进行实地勘察后,团队发现实际数据与图纸存在多处出入,“灌溉区域的面积、地形地貌以及土壤条件都与之前对方提供的信息不符,尤其是灌溉系统的间距设计,在如此高温的环境下,显然无法满足灌溉需求。”
面对这一出乎意料的情况,郑龙迅速组织团队召开紧急会议,商讨调整方案。“我们将灌溉间距从50厘米调整为30厘米,就像给灌溉系统做了一次精准的‘手术’。同时,对主管道进行精细化设计,采用不同直径的管道组合,以实现水量的均匀分配。”考虑到当地的气候特点和土壤条件,郑龙团队还为项目引入了智慧灌溉技术,通过360度旋转喷头和精准施肥系统,实现了灌溉和施肥的自动化和智能化,仿佛为农田装上了一双“智慧的眼睛”。
如今,覆盖农田面积2000公顷的首批智能水肥一体化灌溉设备即将投入使用,为巴基斯坦小麦、棉花、番茄、玉米等作物的种植和灌溉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为这片土地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生机。
“我们传递的不仅是节水技术,更是要播种下绿色的希望。”大禹节水高级副总裁崔静向记者透露,自2024年起,大禹节水全面发力海外市场,全球业务版图持续扩张,至今已与60余个国家和地区达成合作。
“节水丝路”扬帆远航,国际合作佳绩频传。崔静介绍,今年年初,大禹节水与乌兹别克斯坦灌溉与水问题研究院签署了中乌智慧灌溉示范项目合作协议;4月,又与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州政府签署合作备忘录,共同打造1400公顷的现代化农业示范基地。
在大禹节水的助力下,一幅幅生态节水的现代农业新画卷正在上合组织国家的广袤大地上徐徐展开。从哈萨克斯坦的智慧灌溉,到巴基斯坦的绿色农场,再到乌兹别克斯坦的节水蓝图,大禹节水正以科技为笔,以合作为墨,共同书写着上合组织水利合作的新篇章。
提到即将举行的上合组织天津峰会,崔静充满期待:“我们将继续深化与上合组织国家的合作,以实际行动诠释‘大禹治水’的现代内涵,续写更多现代版‘大禹治水’故事,共同推动全球水利事业迈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上一篇:夯实“法律为好人撑腰”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