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日报数字报刊平台-临风三拜
创始人
2025-08-01 05:26:50
0

(来源:天津日报)

转自:天津日报

  来到成都欲观蜀景,问何处景美,友人皆说: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自是心动不已。隔天,为解心结,一日之内,我便来了个连问带拜,甫上青城山,又抵都江堰。

  我这里所说的都江堰,大体也可算作成都市区西北方向的都江堰市,更确切地说是位于成都平原西部岷江之上,都江堰市城西那闻名于世的水利工程。创造了这项伟大工程的代表人物,就是秦昭襄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公元前251年)的蜀郡守李冰和他的儿子李二郎。司马迁在《史记·河渠书》中记载了他们的这项不朽功绩。

  都江堰不单是一个古老的水利建设工程,按照现代人的标准,它更是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和统一的伟大“生态工程”,也是世界史上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至今还在发挥着重要作用。都江堰很值得一拜。人所拜者,或神或圣,都是令自己感动的敬仰者、匍匐的神圣者、高歌的无匹者。若以此为标准,都江堰无愧是“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焉能不拜?

  站在飞沙堰的北部一角,面对滔滔激流欲拜之时,我突然惶惑了,不知自己在这一刻首先要拜的,是这涌流不息、飞珠溅玉的岷江水;还是心怀万民、造福后世的李冰父子;抑或是古老宏大、福降天府之国的水利工程?

  既然一切皆源于水,我还是先拜岷江吧!岷江发源于四川北部高山地区,源头在弓杠岭雪山之巅。每当春夏积雪融化之时,山洪暴发,洪流奔腾,一泻千里。由于河道狭窄,常常引起洪灾,洪水一退,又是沙石千里。而东岸的玉垒山又阻碍江水东流,造成东旱西涝。

  因此,古之仁人志士莫不想求得息壤,一朝治洪灾而利民。

  摸清了规律,便不再怨什么天不遂人愿,水利方面还得是改堵为顺,或导之,或引阻之。结果是,都江堰成,洪水便被驯服了,数千年来循规蹈矩,不敢为祸,改害利民。能不拜乎?

  再拜李冰父子。那年,秦国蜀郡守李冰携其子广集蜀地治水经验,在对地形和水情作实地勘察后,决心凿穿玉垒山引水。连续十载,艰苦卓绝,人们以火烧石,以水激石,使岩石爆裂剥脱,终于在玉垒山凿出一个宽20米,高40米,长80米的山口。因形状酷似瓶口,故名“宝瓶口”。这是初期的工程,起到了一定的分流和灌溉作用,但因江东地势较高,流入宝瓶口的水量有限,李冰父子又在岷江上游和江心筑分水堰,将汹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内江,外江排洪,内江通过宝瓶口流入成都平原。

  如此一个完美无缺的设计思路,集引水、排沙、防洪于一体,从此成都平原成万顷良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以往我虽然好游山水,看见庙宇却从不参拜,但在玉垒山麓二王庙里的李冰父子雕像前,我虔诚地拱手作揖,环拜一圈。对于李冰父子这样作出巨大贡献者,还有在此之后历代为治水献出生命的许多未留下名字的古人,我甘愿一拜再拜。

  都江堰太奇伟了,历经两千多年不毁,奥妙就在于,它是以不破坏自然资源且充分利用其为人类服务为前提的,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协和统一。建设的理念和结果是,自觉且充分利用了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所以两千多年间创造着愈来愈大的效益,到目前,都江堰灌区面积已达1165万亩。所以我三拜的,就是这项世界文明的伟大杰作——都江堰水利工程。

  那天,我在都江堰内里游走了一整圈,天色一直阴沉着,迎着风,更觉雨脚如麻,却愈见周遭山色苍翠。我又回到了飞沙堰的北部一角,久久伫立在那里,听着浩荡的水声,好像激越的古琴和弦,没有粗犷,只有奔放,用心倾听,这水声即刻浸润了我每一根神经,真是不可多得的黄钟大吕。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微创医疗第一大股东易主 中经记者 陈婷 赵毅 深圳报道2025年中期业绩预告一周后,微创医疗(0853.HK)宣布第一大股东...
超150款人形机器人集体“出道... 转自:中国经营网中经记者 杨让晨 张家振 上海报道在好莱坞电影《铁甲钢拳》中,各种机器人替代人类走上...
鄱阳湖保护区荣获全球“湿地中心...   本报讯(洪观新闻记者 赖海荣)记者从省林业部门获悉,日前,在津巴布韦维多利亚瀑布城举行的《湿地公...
园林主业承压 汇绿生态拟加... 转自:中国经营网中经记者 陈家运 北京报道7月25日晚间,汇绿生态(001267.SZ)发布重大资产...
中国神华拟“打包”注入控股股东... ◎记者 王子霖 中国神华8月1日晚间公告称,公司收到控股股东国家能源集团通知,初步考虑拟由上市公司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