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热,订单冷?四川机器人企业正在消弭“温差”
创始人
2025-08-01 00:08:37
0

川观新闻记者 文露敏 曹凘源 兰珍

7月31日举行的四川省机器人产业供需对接活动上,一份首批发布的清单引得参会人员纷纷举起手机记录——四川机器人应用场景、重点产品、技术需求、创新平台。4张清单,相当于为全川机器人产业摸了个底。

重点产品清单120条,应用场景清单194条。供需两端,似乎都很火热。

而作为产业发展最活跃的“细胞”,企业“体感”究竟如何?

活动现场。鲍安华 摄

讨论很“热”,订单有点“冷”?

聊到机器人“热不热”这个话题,成都卡诺普机器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邓世海总结,近两年,他在行业内看到了两盏“信号灯”。

绿灯,是主动找上来的客户越来越多,涉及门类越来越广了。这直观反映在机器人机型的数量上——最开始的焊接机器人,已经有了冲压、打磨机器人等60多个“兄弟姐妹”。一家专门生产烧烤架的企业,都找卡诺普订购了100多台机器人。

红灯,则是行业越来越“卷”了。“‘卷’技术、‘卷’服务还属于良性竞争,但如果恶性的‘价格战’冒头,就不利于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邓世海指出。

绿灯红灯,归根结底,机器人都很“热”。这不是邓世海一个人的感受。

“今年参加的展会比去年多一倍,一个月20多天都在外面跑。”四川它人科技有限公司市场经理曹家瑞感触很深。2022年,企业先在四川投建了一个制造基地,随着感受到市场的巨大潜力、政府部门的有力扶持,不到两年时间,他们便将企业的重心和资源倾斜到了四川。

极高关注度的另一面,也有企业提到,订单还是有点“冷”。

“行业看起来很热闹,但实际成交的订单量还较为有限,远远没有达到‘爆发’级别。”成都越凡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市场总监刘翔指出,机器人行业的需求差异大、通用方案少,导致交付周期长,大部分细分市场还在酝酿阶段。

去年,富临精工股份有限公司开始从汽车赛道切入机器人赛道,为机器人配套电关节、减速器等关键零部件。富临精工相关负责人介绍,企业已建成具备年产15万套生产能力的中试产线,目前以小批量试制为主。“根据人形机器人市场推广情况,可能还需要2—3年的时间,才能实现规模化量产。”

一热一冷,很多人愿意将这种“温差”理解为行业挤掉“泡沫”、回归理性的信号。随着技术迭代、成本下探和场景细化,总的来说,企业对机器人市场的判断仍然积极。

“前不久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以推进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广阔的市场机会正在向我们招手。”成都圭目机器人有限公司市场部营销总经理张焜棋介绍,圭目机器人主要面向机场、道路等重大基础设施行业提供应用级检修机器人,城市更新带来的需求增长预计将很可观。

就在7月初,行业头部企业上海智元新创技术有限公司研发的A2-W轮式机器人正式“入职”富临精工生产车间。“我们和智元机器人、巨星永磁等企业设立了一家合资公司,发挥各家所长,实施具身机器人项目。”富临精工相关负责人表示,最终的目的,就是实现人形机器人在制造领域的应用落地。

活动现场。鲍安华 摄

川企的“温差”消弭术

如何消弭“冷”“热”之间的“温差”?

多位采访对象提到,关键是要找对应用场景、找准用户需求、找到商业模式。而在最下层提供支撑的,还是性能、品质过硬的机器人产品。

“因为车辆进出频繁,地下车库的车位内部曾是清洁机器人的‘盲区’,我们在调研中注意到,行业客户频繁提及这一痛点,便马上着手迭代我们的清洁机器人。”曹家瑞介绍,保守估计,迭代后,销售量增长了20%以上。

越凡创新的配送机器人也是很好的例子。在酒店配送机器人一片“火热”之时,企业转向了写字楼宇、社区等广阔的“天地”。“不仅是卖产品终端,还卖服务。”刘翔举例,他们打造了专属的小程序平台,聚合商家等资源,通过向消费者收取配送服务费等,形成了商业闭环。

而能打入这些市场的根本,还是企业在算法、导航、物联网等方面形成的技术“护城河”。“面对复杂密集的人流,我们机器人仍然能够将大量物资顺畅、精准地配送到手。”刘翔介绍。

比起只销售机器人终端,越凡科技看似选择了一条更难走的路;但正因如此,又反而走得更顺畅——2023年,越凡创新的服务机器人出货量超过1000台,在资阳临空经济区投建了新的产线;仅仅过去一年,这个数字又更新到近2000台。

实际上,应用场景多样,正是四川发展机器人产业的独特优势。“四川工业门类齐全,重大技术装备、精密电子信息等产业在全国优势明显,可以快速丰富模型数据,加快机器人技术和产品迭代,推动机器人应用落地。”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项目周期长、零件数量多、单件小批量等都是离散制造行业的痛点。”东方电气集团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大客户部市场室主任范凯介绍,近年来,东方电气集团持续推进“智改数转”,不少机器人产品已经投入实际生产制造中,但面对一些重大装备,特别是大型零部件的装配仍然有新需求。

活动现场。鲍安华 摄

不止是工业。“机器人或许能为游客带来更加沉浸的体验。”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副馆长奚奕表示,此前他了解到太仓博物馆打造了郑和仿生机器人,反响就很不错。

面对海量应用场景,不少企业选择“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比如,圭目机器人今年来的新重点,就是之前从未涉足过的化工领域。“相较于基础设施领域,这一市场还需要2到3年才会成熟。”张焜棋判断。目前,在这一赛道上,他们还处于从“0”到“1”的市场培育期。

为什么要“打提前量”?张焜棋提到,化工行业客户往往需要定制化的产品,追求“规模化”“标准化”的机器人大厂响应速度有时反而没有初创企业快,更利于他们“贴身肉搏”,拿下订单。

卡诺普也有类似的考虑。“我们要‘两条腿’走路。”邓世海解释,“短腿”用来持续创新,在“红海”里实现降本增效;“长腿”则用来开拓更大的市场,在重型设备制造业等门槛较高的领域建立技术壁垒。

出海,也成了企业的新选择。

“在海外市场寻求突破点。”张焜棋介绍,去年,通过和机械制造领域的川企“抱团出海”,圭目机器人成功拿下海外首单,逐渐形成带动效应,今年上半年,企业已成功签约意大利、捷克等地的机器人服务项目,在机场、道路等行业获得了不少商业机会。

弥合“温差”,四川也在发力。去年以来,四川将机器人作为人工智能“一号创新工程”重要组成部分,统筹各类资源超常规最大力度精准支持。2024年5月印发的《四川省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中,强调要推动机器人标志性产品研制,加速典型场景示范应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他们将以标志性产品为牵引,加强整零对接、技术对接、产融对接、场景对接,推进机器人样机试制、中试验证、迭代升级、示范应用,加快建设机器人产业集群,推动产业建圈强链协同发展。

种种对接,又给四川机器人企业消弭“温差”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在活动现场走了一圈,富临精工相关负责人手里就多了不少上下游企业的联系方式。“有一家配送机器人企业提到,他们有个梯控模块的成本很高,正在考虑用机械臂替代,我们或许有合作的空间。”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暑运首月全国铁路日均发送旅客超... (来源:团结报)转自:团结报  本报综合消息 2025年铁路暑运自7月1日启动。据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
笔墨书廉洁 丹青绘正气(图) (来源:天津日报)转自:天津日报  本报讯(记者 高爽 摄影 曹彤)昨日,由河西区文化馆主办的“风正...
烽火铸魂 清风砺行 (来源:团结报)转自:团结报  □ 周  专  读过《南方抗大:塘田战时讲学院纪念文集》,仿佛回到8...
田野股份信披违规遭处分 新茶饮... 中经记者 许礼清 北京报道近日,北京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北交所”)的一纸纪律处分书将田野股份(维权...
闲话“采菱诗” (来源:团结报)转自:团结报  □刘琪瑞  夏末初秋,江南水乡的菱角陆续进入成熟季。菱角又名菱、菱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