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高考结束,各高校就开始忙碌起来,尤其是从高考出分到志愿填报的这段时间,各校组织招生组浩浩荡荡奔赴各地,用尽办法和考生及其家长取得联系,反复沟通。不少高校将志愿填报前一周的时间,看作是最重要的“决战七日”:招生老师苦口婆心,用各种案例和数据企图说服考生;考生和家长则待价而沽,希望好不容易考到的高分要分尽其用,不能浪费。有招生老师感叹,高考出分后填报志愿,学生拿着分数挑学校、挑专业,专业是否喜欢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分最好一分都不浪费,就读刚好能够得上的学校和专业。学生的选择总是被分数困住。可是,被困住的又何止是学生?!
首先,清北录取率在多地仍被视为中学“金榜”与地方教育政绩的唯一标尺。在某全国知名的重点中学,高考一结束,重点班的学生就被“圈”起来,由校长亲自组织针对清华北大强基计划的培训;还有一所县级重点中学,让年级前十名学生全部“锁定”清华北大,从强基计划到提前批、普通批层层设卡,无视学生个人的志趣。今年,某地三名高分考生因为没有报名清北而被老师批评是忘恩负义,一时引爆舆论。其实,这在很多地方都是常规操作,学校投入资源“押注”那些有望考上清北的考生,而考生只需拼出足够填报清北的高分,至于去哪个专业、是否符合学生的兴趣则完全不重要了。
今年,清北强基计划的报名人数创纪录地接近10万人,很难相信,这些报名的学生都是冲着对基础学科的兴趣去的。强基计划已成为部分中学组织学生冲击清北的另一次机会。这种“绑架”不仅扭曲了教育本义,更让全国高校优质资源陷入结构性浪费——“清北”再强,也无法消化数千名顶尖生源的差异化需求。而且,已有跟踪调查显示,近年来,顶级名校强基计划学生的平均学习动力强度减弱,尤其是求知驱动的学习动力显著下降,而为了就业升学的学习动力显著上升,学习动机呈现出功利化趋势。这意味着,在清北执念之下,导致的不仅是高校优质资源的浪费,更是对优质人才资源的浪费。
幸而,今年部分省市的高招,也呈现出一些新的迹象。不少高校在招生时打出了特色牌,以此吸引考生,突破分数线围城;广州执信中学的“屏蔽生”放弃清北,选择港大的牙科专业,网络上一片支持之声……这些都恰如一线曙光:当中学放下清北执念,教育才能真正看见“人”的价值。
实际上,在如今的高招中,被分数线困住的还有高校。为争夺排名幻影,诸多名校沉迷“战术魔术”:某知名高校为热门专业专设一个招生组,在每个省都投放一个名额,拉高投档线,引发热议,这在业内一直被称为“超短裙战略”;也有的高校将冷门专业藏入提前批“隐身”,哪怕是“双一流”建设学科,如果影响分数线,也绝不允许在普通批“露面”;当人工智能学院遍地开花时,自然科学的招生计划在20多所知名高校缩减超过30%,文科招生计划更是在普通批几近消失……这种工科狂热与文科萎缩,从长期看,不利于中国未来的人才生态。
高校往往以为,是学生和家长对工科的热捧,推动了高校招生计划的调整。殊不知,家长奉高校招生名额为圭臬,以此来指导孩子的报考方向和未来发展。如果高校持续以排名为指挥棒,持续压缩文科和基础学科的志愿,掐灭的将是更多优秀中学生对相关学科专业的热情和兴趣。当教育沦为数字游戏,我们输掉的将是下一个时代的文化根基与创新土壤。
招生改革的核心本不在志愿填报的“决战七日”,而在育人生态的长期涵养。高校若只将精力倾注于抢人大战的花式技巧,而忽视与中学的深度衔接、与社会的真诚对话,实为本末倒置。
在笔者看来,高校更应该做的是向社会打开专业认知的“暗箱”。通过发布各专业培养白皮书、公开毕业生发展路径,让“人工智能”不止是热门标签,“哲学”也不应是焦虑代名词。
解构分数线崇拜,需从根源重塑评价坐标。唯有当中学停止制造“清北工具”,高校放弃“排名幻术”,招生才能回归本质——让年轻人在适合自己的土壤里扎根生长。
教育的光荣不在多少学生考进清北,而是帮助每个年轻人找到奔赴理想的星辰大海,让朝气蓬勃的新一代支撑起中国更加美好的未来。
原标题:清北执念绑架高考志愿,分数线崇拜主导高校“七日决战”,教育如何看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