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何以“慎言”
创始人
2025-07-31 17:17:38
0

(来源:前线理论圈)

慎,有谨慎、小心之意,引申义则有忧虑、忧惧、务必、千万等。“慎”是一种心理状态,反映在人伦日常中,就是一种生活态度。

当下,人们的话语行为受到高度网络化的影响,无论是时间、空间、方式,还是环境,都有了颠覆性的变化。

人们在言行获得更加多元、快捷的同时,也面临诸多困扰和压力,在我们的身边因为言论不慎造成负面影响,乃至引起道德、伦理、法纪问题的现象屡见不鲜。

由此,生活中的慎言很值得我们深思。

慎言的传统由来已久,孔子就极为推崇,《论语》中“敏于事而慎于言”“慎言其余”之语颇多。古训说“祸从口出”,诚如张载所言,“凡一言动,是非可不可随之而生,所以要慎言动。‘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不越求是而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人格修养、立德修身,进而把“慎言”与安身立命相关联,久而久之形成贤能之人的生活哲学。

言有据。墨子称言必有三表,即“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说话要有历史根据,要有现实经验,要经过实践的检验。

生活中的信口雌黄、无端臆测、人云亦云百害而无一利,这样的例子和教训比比皆是。

孔子曾一针见血地谴责,“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整天聚集在一起,说话不合乎道义,不顾及大道理,喜欢卖弄小聪明,这样的人难有什么成就。

诚然,在现实生活交往中,有根有据的讲话才能具备沟通的力量。

不妄言。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谈论他人是非,随意对人评头论足,向来为智者所不齿,孟子就说:“言人之不善,当如后患何?”王梵志所论更为鞭辟入里,“莫言己之是,勿说他人非。道是失其是,道非得其非。白圭之玷尚可磨,斯言之玷不可为”。尤为不可取的是,在揭别人的短处时,炫耀自己的长处,因而提倡“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

这告诉我们,“耳不闻人之非,目不视人之短,口不言人之过”,不探听别人的是非过错,不盯着别人的长短,不讨论别人的功过得失,与人交往理应坦诚相见,宜当面批评、忌背后揭短,宜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忌以己之长较别人之短。

戒多言。王羲之七子王献之小时候和两个哥哥一同拜会谢安,之后人们向谢安问起兄弟三人谁最贤,谢安回道“小者佳”,问及缘故,解释道“吉人之辞寡,以其少言,故知之”。小者说的就是王献之,在和谢安的交谈中多以寒暄为主,其兄长则话语甚多,可见谢安视“少言”为好的品行。

在中国人心目中,恰当的寡言是一种修养,“多言不如寡言,寡言不如不言;和缓而言,则有条理,而人不厌”。戒多言,本质上是说话有“度”的艺术,“言多必失”,就像冯梦龙说的:“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故我们当谨记“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

言必信。“言必信,行必果”,言出必行,言见于行即是信。“信,诚也”,向来被定义为一种高尚人格;反之,则被视为小人而备受人们鄙弃,“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孔子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墨子也说“言不信者行不果”。

当然,言而有信的“言”,其重点在于“义”,有理有据,而非妄言多言,但特殊环境下的“权变之术”则另当别论。此外,慎言并不意味着不言,因为担心言多语失,索性“不过问、不表态、不拍板”的做法,则背离了慎言的初心。

“言必有物,而口无择言;行必有恒,而身无择行。”无论工作、生活还是交往,说话要严谨有据、掷地有声,做到言出必行、持之以恒。

要把握好“三说三不说”原则:说好职责领域的话,不了解的不说;说好学有专长的话,不熟悉的不说;说好经过证实的话,不确定的不说。如此,慎言才是一种好的境界。

作者:戴和圣

文章来源:《学习时报》2025年7月25日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责任编辑:刘卫东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暑运首月全国铁路日均发送旅客超... (来源:团结报)转自:团结报  本报综合消息 2025年铁路暑运自7月1日启动。据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
笔墨书廉洁 丹青绘正气(图) (来源:天津日报)转自:天津日报  本报讯(记者 高爽 摄影 曹彤)昨日,由河西区文化馆主办的“风正...
烽火铸魂 清风砺行 (来源:团结报)转自:团结报  □ 周  专  读过《南方抗大:塘田战时讲学院纪念文集》,仿佛回到8...
田野股份信披违规遭处分 新茶饮... 中经记者 许礼清 北京报道近日,北京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北交所”)的一纸纪律处分书将田野股份(维权...
闲话“采菱诗” (来源:团结报)转自:团结报  □刘琪瑞  夏末初秋,江南水乡的菱角陆续进入成熟季。菱角又名菱、菱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