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动脉新医药)
7月29日,阿斯利康发布了2025年半年财报,其上半年总收入达280.45亿美元,增长11%。药品营业收入达到267.7亿美元,增长主要来自罕见病、肿瘤、自身免疫疾病三大业务线。其中,第二季度研发经费为35.48亿美元。官方面向投资者说明中也强调公司持续扩大对变革性技术的投入,其中包括细胞治疗等领域。
阿斯利康同步发布的临床试验附录显示,细胞治疗管线中NT-125、AZD5851 与 AZD6422 三款产品被移除。此次被叫停的产品均具有高度创新性,然而,技术先进性背后也隐藏着临床转化和产业落地的复杂现实:研发周期长、制造流程繁琐、成本难控、标准化水平低。
值得注意的是,阿斯利康并非孤例。全球范围内,BMS、安斯泰来、CARGO、Adaptimmune 等一批药企在细胞治疗管线逐渐开始了“瘦身与聚焦”,集中资源布局更具平台价值的通用型、可扩展型路径。
“集体冷静期”下,细胞治疗行业正逐步进入“从大跃进到精运营”的深水区。
01.
三大项目理性回撤
药企集体进入细胞治疗“冷静期”
在三项被终止的产品中,最受关注的是Neogene Therapeutics开发的NT-125。该疗法是针对癌症新抗原的完全个体化、多特异性TCR-T疗法,最多可在单一细胞制剂中整合五种不同的新抗原特异性TCR,从而降低肿瘤抗原逃逸的可能性。此后,阿斯利康开展了一项涵盖42名患者的I期临床试验,受试者包括患有非小细胞肺癌、结直肠腺癌和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等多种实体瘤的患者,旨在评估NT-125的疗效。
作为阿斯利康于2022年以近2亿美元收购Neogene时的核心资产之一,尽管NT-125管线已被终止,首席财务官Aradhana Sarin仍表示,这项交易“非常值得”。她在周二上午的财报电话会上补充称:“除了这些资产,我们还通过Neogene引入了关键的人才和制造能力。”
与一起NT-125停止的细胞管线是两款“装甲型 CAR-T”产品 AZD5851 和 AZD6422,分别靶向 GPC3 和 Claudin18.2,均搭载 TGFβRII 显性负性结构以增强抗抑制能力。AZD5851 于 2023 年底启动临床,2024 ASCO 报告显示其衍生产品 C-CAR031 在中国晚期肝癌患者中 ORR 达 56.5%,安全性良好,但官网显示项目因战略原因终止。AZD6422 与 AbelZeta 合作开展 IIT,前期动物实验效果积极,后亦因疗效原因放弃。
相关分析表明,NT125 作为高度个体化的TCR-T 产品,虽在精准性上具备理论优势,但在批量制造、商业标准化、成本控制等方面均略逊于通用型细胞疗法。AZD5851 与 AZD6422 均为装甲型CAR-T产品,设计上通过引入TGF-β抑制等改造机制增强免疫细胞在实体瘤微环境中的耐受性与杀伤力,大幅提升疗效的同时,伴随而来的是生产流程复杂、成本增加。
综合来看,阿斯利康判断这三款产品在当前阶段的商业化优先级低于仍在推进的其他细胞治疗管线项目。在细胞治疗领域尚未建立统一行业标准、差异化壁垒模糊的环境下,全面推进高成本、高不确定性的产品,很可能面临效益-风险比不足的困境。
因此,阿斯利康此次对三款产品的战略性放弃,很可能是在审慎权衡临床前景、制造成本与市场竞争态势之后,做出的资源重新分配决策,旨在集中投入更具可行性与回报潜力的细胞治疗项目。
阿斯利康并非个例。近年来,细胞治疗进入“理性调整时刻”成为药企常态。
2024年,百时美施贵宝(BMS)关闭位于加州 Redwood City 的肿瘤微环境与细胞疗法研究中心,以精简早期研发团队与瘦身战略,使精力集中在最有前景的领域,使公司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资产。
2025年1月,安斯泰来宣布终止了一项早期CAR-T疗法ASP2802,这是针对CD20阳性B细胞淋巴瘤自体细胞疗法,目前正在进行I期临床试验,该管线是由安斯泰来于2019年收购Xyphos Bioscience获得。公司表示出于“评估如何精简运营并优先安排资源”原因而中止管线。
除大型药企外,细胞治疗赛道中的biotech同样面临挑战。
2025年3月,CARGO Therapeutics 宣布暂停其核心项目 CRG-023 的开发。该产品曾在 2024 年第 66 届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上展示临床前研究结果,显示出较高的活性和显著的肿瘤杀伤能力。然而,公司最终以“效益与风险比不足”为由终止开发,并表示正积极推进新的战略替代方案。
同年7月,总部位于英国的Adaptimmune Therapeutics公司计划在向US WorldMeds出售四种细胞疗法资产的交易完成后裁员62%。
02.
细胞治疗战略“重排序”
平台构建新范式
值得关注的是,尽管阿斯利康此次终止了三款细胞治疗产品的开发,但其在细胞疗法领域的布局并未放缓。
根据公开回复,阿斯利康肿瘤研发负责人Susan Galbraith指出,阿斯利康“依然看好细胞治疗的潜力”,此次调整更多体现为“对管线成熟度与平台能力的一次重新排序”。
半年报显示,阿斯利康目前仍有多款CAR-T、TCR-T产品正在稳步推进中,细胞治疗板块的研发节奏保持积极。
事实上,一直以来细胞治疗尚未形成成熟的“工业产品模式”。每一个治疗产品几乎都是为单一患者定制,包括细胞采集、基因工程改造、扩增、质量检测和回输。虽然个体化提供了精准性,但也意味着流程复杂、操作难以标准化、批次稳定性差、生产周期长。这种模式在商业层面不可持续。如何在确保疗效的前提下,构建可批量制造、质量可控、成本可负担、支付体系可接受的细胞产品,是产业化的核心门槛。
因此,从“个别靶点突破”转向“平台化技术体系构建”趋势正悄然成为全球细胞治疗领域的“第二曲线”共识:在传统单一产品导向遭遇技术与产业瓶颈后,唯有将细胞治疗能力“平台化”打通,才有可能跨越从验证、落地到商业化的三重鸿沟。
2025年3月,阿斯利康宣布以高达10亿美元价格收购比利时新锐EsoBiotec。据了解,EsoBiotec开发出可通过静脉注射将基因递送至T细胞并在体内完成改造的“in-vivo(体内) CAR-T”平台。通过简单注射实现“体内细胞改造”的技术有望彻底改变细胞治疗的治疗模式,使细胞治疗变得经济高效、现成可用,显著降低制造时间和成本。
当前,包括Interius、Umoja、安斯泰来、济因生物、优卡迪在内的多家公司均在围绕体内CAR-T进行研发。而阿斯利康的投资动向也表明,其对该方向寄予厚望。
这也意味着,走向“平台主导”正成为细胞治疗发展的新范式。在该范式中,企业不再追逐一两个热门靶点的快速上市机会,而是围绕递送方式、细胞工程模块、基因调控技术、免疫耐受机制等关键环节形成可扩展、可复制、可授权的技术底座。
此外,2025年7月,阿斯利康公告计划在美国投资 500亿美元,将用于资助弗吉尼亚州的一家工厂在多个州扩建,提高研发与生产能力,推动制造能力成为细胞疗法发展的下一个护城河。
多个拥有雄厚研发背景的企业在CAR‑T/TCR‑T领域收缩战线,既是一次局部调整,也是对整个细胞治疗产业的一次深刻注脚——产业化不是一场拼技术的竞赛,而是一场比拼“疗效-成本-可持续性三角平衡”的系统性挑战。任何想要在细胞治疗领域站稳脚跟的企业,终将面对从“实验室可行”到“临床可及”再到“市场可负担”的全链条考验。在研发各阶段均开展商业可行性与临床数据的交叉评估、及时淘汰冗余或预期不佳的项目,或将成为未来细胞治疗研发的风向。